新能源车市备受关注,但是这家车企却给员工罕见的一年超长假期。
5月8日,一份江苏悦达起亚有限公司(简称“悦达起亚”)内部通知显示,该公司安排管理岗员工分批次轮休,第一批轮休时间长达一年,悦达起亚内部人士证实上述通知真实性。
悦达起亚有关负责人5月9日对上海证券报记者回应称,此次变动属于人员优化,营销板块一直在招聘人员。
(资料图片)
值得注意的是,不久前,起亚中国首席运营官(COO)杨洪海在其个人社交媒体的信息引发关注,涉及比亚迪水军和部分新能源车性价比等内容,并将矛头直指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
悦达起亚解释为人员优化
悦达起亚的内部通知显示,为实现电动化转型,业务及人员结构需要整合,该公司安排管理岗员工分批次轮休,第一批轮休时间长达一年,从2023年6月1日至2024年5月31日。悦达起亚内部人士证实了上述通知的真实性。
根据上述通知内容,在员工轮休期间,公司会在第一个月正常支付工资;第二个月起,公司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发放工资,期间员工不享受公司福利、调薪、激励金等政策。有内部员工透露,第一批名单包含130余人,主要是公司老员工。他所在部门有一人在第一批名单中,工作年限超过15年。
“这是人员优化。”悦达起亚有关负责人5月9日对上证报记者解释说,公司营销这边一直在招聘人员,一些跟电动车不相关的岗位,会进行人员编制缩小。
根据天眼查信息,悦达起亚是悦达集团和起亚株式会社的合资企业,悦达集团目前在境内外控股3家上市公司。事实上,悦达起亚成立于2002年,原为东风悦达起亚,由东风汽车、悦达集团、起亚三方合资。2022年1月,东风汽车正式退出,将25%的股权以2.97亿元的价格转卖,东风悦达起亚也由此更名为悦达起亚。数据显示,悦达起亚2022年净亏损额达到37亿元人民币,去年底资产负债率已经达到119%。
近日,悦达起亚公布数据显示,4月国内外销量为9835辆,同比增长72.5%,环比增长2.4%。在出口销售方面,悦达起亚今年累计出口销售14167辆,同比增长55.8%。
按计划,从2023年起,起亚每年将推出至少一款基于电动车专用E-GMP平台开发的纯电动汽车,到2027年共计将推出6款纯电车型。到2030年,实现纯电动车型年销量18万辆的目标,销量占比达到40%。
新任起亚中国高层公开指责比亚迪
2月17日晚,起亚中国首席运营官(COO)杨洪海的一条微博震动中国汽车行业。
公开资料显示,杨洪海曾先后担任过上汽大通品牌及网络部总监、营销总监、MPV事业部副总经理、上汽印尼公司副总经理等职务。2月13日,在新起亚K3的上市活动中,杨洪海以起亚中国首席运营官的职务出现。杨洪海在活动期间表示,2023年起亚将秉承“New Kia中国战略”,全面向新出发,坚持燃油、电动两手抓,持续以高品质、高科技的全球车型,为中国用户带来新的产品和服务体验。
有业内人士指出,杨洪海怒怼比亚迪,或与起亚K3新车和比亚迪秦PLUS DM-i冠军版的竞争关系有关。就在新起亚K3上市前不久,比亚迪推出2023款秦PLUS DM-i冠军版,新车起售价为9.98万元,首次将A级插电式混动轿车的起售价拉至10万元以内。据比亚迪数据,2023款秦PLUS DM-i冠军版上市7天即获得3.2万辆的订单。
杨洪海在其微博还表示:“搞汽车的都知道,15万(元)以内坚决买油车,性价比最高。大家都懂得,因为电车的成本放在那里,厂家和经销商都需要赚钱。”
此外,杨洪海还强调:“目前除了特斯拉,大家都在亏钱,但特斯拉没有15万(元)以内的产品。”
全球第三,中国市场不佳
根据现代汽车·起亚公布的2022年全年度财报,现代汽车净利润为7.98万亿韩元,同比增长超过40%。而起亚汽车净利润为5.41万亿韩元,同比增长13.6%。
除了利润大幅上涨之外,现代与起亚在2022年全球总销量达到了6848198辆。现代汽车·起亚排在丰田和大众之后,成为了全球第三大汽车集团,超过了雷诺日产联盟。
在全球市场,现代汽车2022年全球销量达到了3944579辆,相比2021年增长1.4%;起亚2022年全球销量为2903619辆,相比2021年增长4.6%。不过,起亚在中国市场表现不佳,2022年,起亚在华销量为94345辆,同比下滑40.5%。
现代汽车·起亚也是2022年全球头部集团中唯一一家收获正增长的。丰田同比2021年销量下跌了0.1%,这也是两年来丰田首次同比下降。排在第二位的大众汽车集团,销量同比下降了7%至830万辆。雷诺日产三菱联盟2022年全球销量为615.7万辆,同比下降14.0%。
有汽车分析师表示,起亚汽车在北美等国际市场拥有领先优势,但是在中国市场,近年来韩系车表现则很不理想。特别是在新能源电动车浪潮背景下,中国新能源车市竞争越来越激烈。虽然杨洪海此前抨击电动车性价比,但是,新能源电动化大势难以逆转。悦达起亚近期放超长假期进行人员优化可能是希望通过内部调整,收缩并集中资源应对后续激烈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