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北京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究竟有哪些实际需求?5月24日,《北京市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第一届北京养老服务行业发展四季青论坛现场发布。《报告》显示,近九成老年人倾向选择居家养老,近八成老年人期待养老机构床位费低于市场平均水平。同时,老年人对老年餐桌的固定需求较低,但需求餐次和就餐方式较为多样,并有超三成老年人在用餐方面存在困难。在居家照护方面,老年人对日常生活的照料服务需求旺盛。
37.5%老年人用餐困难
(资料图)
“仅有11.8%的老年人表示愿意入住养老机构”“近九成老年人倾向于居家养老”……《报告》显示,目前绝大多数老年人仍偏爱居家养老这一形式。从北京的数据来看,目前北京共有570余家已备案的养老机构,床位供给总量为11.2万张,收入老年人4.3万人,入住率为38.4%,选择机构养老的老年人仅占常住人口的0.92%。
而在选择养老机构时,超八成老年人优先选择离家近的养老机构。其中,45.3%的老年人愿意选择本街道辖区内的养老照料中心或者其他养老机构,35.4%愿意选择本区内的小型养老机构。费用方面,79.8%老年人期望床位费控制在每月5000元以下,可接受1万元以上床位费的老年人仅占2.6%。
在老年餐的选择和需求方面,《报告》调研显示,大部分老年人是自己做饭或由子女、保姆帮忙做饭,62.5%老年人在用餐方面不存在困难。37.5%老年人在用餐方面存在困难,主要集中在做饭难、买菜难、缺少养老助餐点等问题。近半数老年人对午餐有旺盛需求。同时,老年人高度注重老年餐性价比,以早餐为例,82.4%的老年人期望定价区间在3-10元之内。
此外,《报告》显示约半数老年人需要居家适老化改造,老年人在厨房卫生间的改造需求集中。但多数老年人简单地把适老化改造等同于安装扶手,对适老化改造认知存在局限。在需要适老化改造的老年人中,能够接受2000元以下改造费用的老年人占75.9%,大多数老年人对适老化改造价格接受度不高。
短期照护需求高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受消费习惯和收入水平因素影响,《报告》调研的老年人对助餐、适老化改造、居家照护等服务虽有需求,但付费意愿和能力不高。
从居家照护需求来看,超三成老年人对上门居家照护服务有较高需求,且主要以短期需求为主,对长期照护需求不高。照护形式方面,在有居家照护需要的老年人中,每周或每日固定上门的小时工需求占比最高,达到51.5%。此外,老年人对日常生活照料服务的需求也较为旺盛。小时工服务内容方面,需求占比最高的3项分别为理发、修脚和洗澡。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老年人对照护服务的期望价格与市场价格差距较大。78.5%老年人可接受护理费在2000元以内,而参照目前的市场价格,此额度只能满足陪同就医、助浴等不定期单次上门服务。
“北京市养老服务供需匹配存在错位现象。”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郭汉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北京正着力构建就地居家和异地社区两种养老服务模式。其中,就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将主要聚焦居家老年人,建立规范化、标准化、品质化的普惠型养老服务供给清单和供给体系。”
仍需更多专业力量介入
助餐、居家照护、助医、惠民购物、适老化改造、精神关爱……观察本次发布的《报告》,当下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多集中在居家养老服务领域。“居家养老仍然是目前最主要的养老形式。”在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看来,推进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重点在于居家养老服务。“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政府是主要责任人,同时也要靠社区服务来支撑。”
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吴玉韶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居家养老的很多服务很难实现市场化和模块化。“比如独居老年人的陪伴问题,其实这一群体很需要陪伴,但他们的‘陪伴’属性更多可能跟亲情有关,跟沟通社交有关,这是很难变成产品化的内容。”
除此之外,专业人员的缺乏也是制约养老服务发展的关键因素。《报告》显示,专业化服务和规范化监管是居家照护服务的需求重点。目前,老年人的家属、保姆承担了大多数老年人的居家照护工作。若老年人仅和保姆居住,不仅面临着护理专业性的问题,还面临服务监管的安全问题。“很多老年人都有涉医或者涉健康类的需求,但在我们当下的市场化服务里,专业性的服务其实相对较少。”吴玉韶说道。
“居家养老服务有其难点和特殊性,要从社会治理的高度整合协同。尤其是从街道和社区层面整合资源和力量为老人们提供服务,构建社区养老共同体。”吴玉韶表示,“政府、市场或者社会的单一力量都不能解决养老服务难,养老服务需要多种力量的整合协同发展。在街道社区层面,要发掘连锁型、枢纽型、平台型企业在配置资源上的作用。”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