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事组织有力 服务细致贴心(为冬奥喝彩)

——多国运动员、体育界人士点赞北京冬奥会

北京冬奥会已近尾声,众多外国运动员、体育界人士持续点赞赛事组织有力、场馆设施周全、服务细致贴心、中国人民热情好客,感谢中国为各国各地区运动员搭建了充分展示竞技体育魅力的舞台。

“太享受在这里的比赛了”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雪飞燕”和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雪游龙”给参赛运动员和教练留下深刻印象。看到在崇山峻岭中蜿蜒起伏的“雪游龙”赛道,美属萨摩亚男子钢架雪车选手纳森·克鲁姆普顿对本报记者赞叹说:“这是一条漂亮的赛道,环绕在群山之中,设施完善便利。”

奥地利雪橇运动员沃尔夫冈·金德尔赛后激动地说:“我太享受在这里的比赛了,这里和家的感觉一样,真希望能再次回来。”美国高山滑雪运动员瑞安·西格勒说:“比赛场地令人惊喜。壮观的雪和适宜的地形,创造了很好的比赛条件!”

谈及对张家口云顶滑雪公园的印象,波兰单板滑雪运动员奥斯卡·克维亚托夫斯基说:“坐电梯时,一名美国运动员告诉我,他已经很久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设施了。雪很棒,滑行感觉很好,万里无云,气温也很适宜。”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永久保留的大跳台,首钢滑雪大跳台“雪飞天”广受运动员的喜爱。“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山地运动距离城市生活太过遥远。这里就像是将大自然中的一段雪山切下,挪到城市里来,看上去很美!”美国自由式滑雪运动员亚历山大·霍尔对本报记者表示:“我们有机会在如此优越的场地充分展示自由式滑雪运动的魅力,希望能激励更多人热爱并参与自由式滑雪运动,这十分有意义。”

被称为“冰丝带”的国家速滑馆是利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曲棍球和射箭项目的临时场地建设而成,其标志性的丝带状曲面玻璃幕墙展现了灵动的现代建筑之美。“作为长距离选手,我们很喜欢这里的冰面。”加拿大速度滑冰选手伊莎贝尔·韦德曼认为,“冰丝带”的条件有助于她出色发挥。

“看到这个场地,我们都很兴奋。滑起来感觉很好,我们很享受这个过程。”美国冬季两项选手乔安妮·里德说。

“场馆很漂亮,能在里面比赛是一种荣幸。”美国冰壶混双队员维多利亚·珀辛格说,曾经的“水立方”经过改造变身为“冰立方”,成为她体验过的“最酷的参赛场馆之一”。

“让人感到安全放心”

北京冬奥会的闭环管理让各国各地区运动员感到安全、放心。荷兰速滑名将克罗尔表示:“就像我几个星期前曾经说过的,如果只有一个国家能在现在这种情形下安全举办冬奥会,那一定是中国,我们应该庆幸冬奥会在这里举行。”克罗尔对赛事组织工作很赞赏,认为在保证防疫安全和给予运动员一定的自由之间,北京冬奥组委实现了很好的平衡。

瑞典冰壶运动员奥斯卡·埃里克松对本报记者表示:“北京冬奥会期间的防疫工作做得很到位。工作人员一丝不苟地要求每个人在进入赛场等相关区域前,都要进行核酸检测,检测方便、快捷。这里让人感到安全放心。”

美国花样滑冰女子单人滑选手玛丽亚·贝尔十分理解北京冬奥会的闭环管理措施。她说:“我感觉很踏实、安全。工作人员做得很到位。我原本还担心在餐厅与他人一同进餐可能存在感染病毒的风险。但事实上,每个人就餐时都有一个被隔开的独立空间,洗手、消毒、戴口罩,去哪儿都觉得很安全。”

“采取严格的防疫举措,才能确保大家的健康安全。”49岁的德国速滑选手克劳迪娅·佩希施泰因觉得安全是第一位的。

珀辛格说:“我非常感谢冬奥会能够如期举办。在北京,我感到很安全,心情愉快、放松。”

“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北京冬奥会期间,餐饮、住宿、交通、商业服务等全方位服务保障赢得广泛好评。国际雪车和钢架雪车联合会秘书长海克·格勒斯旺日前向北京冬奥组委发来感谢信,为“雪游龙”的优质餐饮服务点赞。格勒斯旺在信中表示,这里的休息室不仅有可口食物,而且工作人员礼貌、友好。“我们有宾至如归的感觉,技术官员和工作人员在这里重新‘蓄力’,以更好的状态迎接训练和比赛。”

西班牙单板滑雪运动员克拉尔特·卡斯特列特对本报记者表示,这是她的第五次冬奥之旅,感谢北京冬奥组委做的大量工作,为运动员提供了优质服务保障,让全世界运动员有机会一起践行更团结的理念,这很不容易。“我在冬奥村的经历和生活很美妙,令人难忘。”

德国男子雪橇选手朗根汉·马克斯对北京冬奥会闭环内的硬件设施很满意。他说:“上次我们测试赛来的时候,要乘车30到45分钟才能回到酒店;这次在闭环内,我们居住在冬奥村,不需要走很远的路就可以到达赛场。住冬奥村和住酒店的感觉完全不同,住在村里有一种特别的感觉,让人充满了斗志和力量。”

瑞典男子冰壶队队长尼克拉斯·埃丁对本报记者说:“这里的保障服务太贴心了。当我需要帮助时,每一名志愿者都很热心并立即提供帮助,或联系其他可以帮助我的人。”

安道尔高山滑雪运动员霍安·贝尔杜表示:“我品尝了很多中国美食,我喜欢中国文化,这里很不错。”

意大利高山滑雪运动员克里斯托夫·因内霍夫已是第四次参加冬奥会。他说:“在这里,我见到很多老朋友。我喜欢这里,这里让我感觉很舒服。”

(综合本报记者陈尚文、杨迅、暨佩娟和新华社报道)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