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大幕落下,中国队在冰上、雪上全面开花,共斩获9金4银2铜,竞赛成绩达到历史新高度。这是近年来我国冰雪项目在选才、培养、保障方面持续攻关的结果。复盘冬奥,在建设冰雪运动强国的道路上,有哪些成功经验值得总结?
跨界选人才,开门办冬奥,解决“有没有”的问题
此前,我国冰雪项目基础弱、人才少。在2015年获得举办权时,北京冬奥会要举办的109个小项中,我国约有1/3几乎没开展过。短短7年时间,中国队就实现7个大项、15个分项“全项目参赛”。其中,以跨界跨项选才为代表的人才选拔与培养新模式功不可没。
所谓跨项跨界选才,就是吸纳、筛选田径、武术、体操等夏季项目运动员,打破藩篱,参加冬季项目训练。开展相关工作以来,2万余人先后参与选拔,最终上千人入选各级各类冰雪项目国家集训队。获得钢架雪车铜牌的闫文港,曾是跳远运动员。多年的专业训练使他拥有出色的爆发力,而这正是钢架雪车起跑阶段必需的身体素质。
据了解,此次参加北京冬奥会的中国队运动员来自全国20个省份,约1/5为跨界跨项选才,改变了过去冰雪项目仅依靠东三省等少数省份输送的局面。
这些跨界跨项选拔出的运动员,今后将成为各省份参加全运会的基础力量,有机会出任教练员、管理者、裁判员、保障人员等,成为助燃中国冰雪运动的“火苗”。
中国冰雪取得骄人成绩,还得益于“开放办奥”理念,坚持人才“引进来”和“走出去”,向冰雪运动强国学习取经。据统计,本次中国体育代表团78名教练员中,外教有51人。这些外教来自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19个国家和地区。
未来,为保证冰雪项目发展后劲,体育管理部门还需要探索解答新问题。比如鼓励各省区市为目前缺乏夺牌实力的冰雪项目继续投入力量,找准全项目参赛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平衡点,让参与冬季项目的运动员能够稳定参加高水平竞赛并持续备战训练等。不过,随着多个冬季运动项目“从无到有”,未来中国冰雪运动必将实现新的发展。
科技助力,科学备战,让运动员成绩“好上加好”
综合国力是开展冬奥项目基础中的基础。不难发现,位于冬奥会奖牌榜前列的绝大多数是发达国家。这与冬季项目对装备器材、训练培训的专业化要求高有很大关系。北京冬奥会上,充分的后勤保障、专业化的场馆建设、科学系统的运动员训练手段,都是中国队取得突破的原因。
科技在竞技体育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用科技提成绩”已成常态。本届冬奥会,一些新技术成果在冬奥重点场馆建设、装备器材研发、运动员训练等场景中得到应用示范,不仅助力北京冬奥会高水准举办,更为未来中国队运动员训练备战提供优质环境。
比如,我国创新研发的第一代国产双人雪车,风阻系数较国际同类产品降低8%,满足了国家雪车队的需求;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十一院设计并承建的我国首座体育综合训练风洞,在短道速滑等项目的训练中发挥了作用。此外,还有按照国际体育组织的相关标准研发的具有较好减阻性能的服装,应用钛合金3D打印、仿生流体力学等前沿科技自主研发的钢架雪车鞋等。
本届冬奥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整体表现“好上加好”,离不开科技对训练的强有力支撑。这启示体育主管部门与科研院校、科技企业之间应继续强化合作,建立协同工作机制,让科研新技术为运动员训练备战提供更多助力。未来,相关部门可在运动员技能优化、体能训练及监测、训练基地建设、高性能竞赛器材和服装制造等方面部署任务,重点研发科学化训练方法和装备,不断提升运动员参赛水平。
推动体教融合,发力校园体育,提高社会面参与程度
应该看到,本届冬奥会上,中国队在不少项目上依然是重在参与,解决的是“有没有”的问题。跨界跨项选材、科学备战训练,虽能迅速缩短与西方冰雪运动强国在人才、实力上的差距,但如果要挖掘、培育基础好、有天赋的冰雪运动苗子,关键仍在于鼓励更多青少年参与冰雪运动,扩大冰雪运动选材面。
北京冬奥会期间,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备受关注。这一方面是因为其为中国短道速滑事业贡献了一批世界冠军,另一方面则是其脚踏实地走出来一条体育竞技人才培养之路。
几十年来,七台河市坚持“体教结合”,形成了从学校到专业队,从业余到职业的培养、选拔、输送短道速滑人才的良性机制。七台河连续23年举办青少年上冰雪活动,开展了23届中小学生速滑赛,创办专业冰雪运动体育学校,让运动员从起步开始就得到正规化专业化指导和培训。一整套有层次、能衔接、可持续的特色培训机制,不仅夯实了后备人才基础,还解除了家长怕耽误孩子学习等后顾之忧。
目前,中国冰雪运动人才培养体系还显单薄,专业运动员到职业运动员的转变路径衔接不畅,成年组别的冰雪运动与校园冰雪运动的通道尚未完全打通。七台河市的成功经验为我国培养冰雪运动人才提供了诸多启示。比如,要建立起体育竞技人才培养的完整生态,将体育类学校、培训基地融入教育系统,形成行政主导、学校为主、市场化为辅的体育竞技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真正实现体教融合。
展望未来,决定中国冰雪运动发展的关键仍是青少年。以举办冬奥会为契机,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少年体验、参与并爱上了冰雪运动。这是一个喜人的变化,同时也激励我们建立更好的青少年冰雪人才培养体系,为中国冰雪运动源源不断输送新的血液。(参与采写:王涵艺)
(文章来源:半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