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车到了目的地,却发现附近禁止停放共享单车,只好骑到停放区再步行回来;已经将共享单车停入停车框,App定位却一直显示在框外,导致关锁失败……随着对共享单车乱停乱放的整改,“骑车五分钟,停车半小时”的问题又随之浮现出来。今天,我们就从这些问题聊起。
自投入市场以来,共享单车满足了市民短距离出行的需求,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在不少城市的地铁口,上下班高峰期时共享单车都一车难求。共享单车助力绿色出行,也成为一些人生活的一部分。交通运输部的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交通运输新技术新业态蓬勃发展。截至2020年10月,共享单车已经在全国360多个城市投放运营,投入车辆已达1945万辆。
作为新业态,与行业蓬勃发展相伴的,还有实际应用中暴露出的各种问题。此前经过系统治理和行业竞争,骑行规范、投放数量、占位锁车、乱停乱放等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推动了行业健康发展。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存在的“停车难”问题,看似是骑行末端的小细节,却影响着广大用户的使用体验。用户在寻找停放区的往返中,时间成本增加了;不准确的定位,不仅耗费停车时间,还可能导致用户付出额外的“调度费”。对企业而言,共享单车致力于解决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这些问题不仅与其定位背道而驰,也大大损害了其便利程度和价格优势。因此,解决好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用户的利益,也关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共享单车“停车难”,其中成因不尽相同,既有停放区规划导致的“不好停”问题,也有技术限制带来的“停不好”困境。一方面,停放区的多少、大小、位置等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实际用车量、道路情况等因素,从城市管理的层面系统规划。另一方面,车辆的定位高度依赖定位信号的收发,而信道拥堵、场景的杂等因素都可能使定位信号受到干扰,最终影响定位的准确度。找准问题背后的症结所在,辨证施治,精准施策,才能确保药到病除,促进好共享单车这一新业态健康发展。
实际应用中暴露的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在为优化服务指明方向,处理得当,就能打开新的发展空间。针对共享单车“停车难”问题,北京市交通委指导各区在全市范围内施划超过2.6万处自行车停放区,年内还将增加自行车停放区。深圳印发《深圳市综合交通“十四五”规划》,提出“进一步强化共享单车管理,优化停车设施供给”,将“探索建设一批高品质立体自行车公共停车场”。同时,企业的技术攻关也在紧锣密鼓进行。有的企业已经尝试共享单车双定位模式、设置蓝牙道钉等方式,提高定位准确度。随着管理和技术等不断提升,“停车难”问题正被逐步破解,在保证停放秩序的前提下,共享单车将更好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
作为新业态,共享单车发展的每一步都是对新领域的探索,也就意味着可能面临全新的问题和挑战,考验着企业技术支持和服务水平,更牵涉到城市发展规划与治理效能。从诞生之初的过度投放、造成浪费,到如今精准投放、有效利用;从最早的乱停乱放、挤占道路,到现在精细管理、有序停车……回顾共享单车的发展路径不难发现,政府和企业只有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才能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实现共享单车不断迭代、持续发展,护航新业态不断壮大,更好助力人们的美好生活。
行业发展呼唤更为精细的治理,也需要用户的理解和配合。划分停放范围、严格执行停车规范等举措,看似限制了共享单车的便利,实则是为了维持秩序,保障公共利益。城市道路空间有限,必然不能处处皆可停车。给服务一点耐心,相信随着技术和管理水平的不断进步,共享单车定能找到公共秩序和使用效率的最大公约数。
这正是:
有车骑,车好骑,出行选择加一。
有处停,更好停,落实与民便利。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