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90年代滞销的“破橘子皮”,到如今形成炙手可热的产业集群,新会用30多年的时间,走出了一条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化道路。曾经的“果贱伤农”已成为历史,“果不愁卖”成为常态。
梳理新会陈皮产业的发展脉络,可以清晰地看到,和许多地区一样,曾经的新会柑农,只把目光盯在卖果变现上,长期面临产品附加值低,价格受市场影响波动大。市场机遇加上积极探索,新会解决了一个又一个产业发展面临的难点痛点,最终撬动起上百亿元的产业链条。一块小果皮背后的成功之道,同样值得“品味”。
一是注重打造共生性公有品牌,建立农业生产标准。“新会柑”和“新会陈皮”两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获得,让两种农产品获得了品牌效应,也收获了品牌溢价。不仅如此,原料来源的唯一性,保证了深加工产品质量的稳定性,而新会陈皮价值的不断提升,又维护了新会柑作为产品原料的价值。
如今,新会柑和新会陈皮种植、采摘、加工等环节,都有了各自的生产标准。为了让标准清晰且统一,新会划定了新会柑的产区,规定了新会柑的树种,阐明了新会柑种植环境的特殊性,同时界定了三种果皮一年三季的采收时间。
二是注重丰富产品类型,抵御市场风险。在与普洱茶的合作过程中,新会借助小青柑的火爆在“药食同源”的基础上向茶饮进军;当小青柑的热度过去,市场风向发生变化时,新会借助柑果一年采三季的特点,及时调整发展重点。
【资料图】
三是注重拉长陈皮产业链的完整性,实现价值收益闭环。陈皮具有“陈久者良”的特性,年份越久,价值越大,价格也就越高。但在南方潮湿多雨的天气下,陈皮的晾晒和保存是一个难题。目前,新会当地多家企业正在着力打造标准化的仓储,让新会陈皮自然陈化的过程标准化,进而使新会陈皮的年份价值得到保证,让新会陈皮的价值空间有更大提升。而且仓储业态的建立,也会让新会陈皮产业更进一步整合当地的资金、土地、厂房等生产要素,增强其产业链的完整性。
(文章来源: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