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林浩
银保监会消保局近日发布的2022年第5期风险提示,再度聚焦保险销售误导行为。
长期以来,保险产品销售过程中的套路营销、诱导消费、强制搭售等问题屡禁不止,几乎成为保险销售甩不掉的负面标签。
【资料图】
销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在保险消费投诉数据中得到清晰体现。银保监会消保局此前发布的通报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接收并转送涉及保险公司的保险消费投诉2.65万件,销售纠纷是其中突出的投诉事由,在涉及财产险公司的投诉中占比8.86%,在涉及人身险公司投诉总量中的占比更是达到48.01%。
保险销售误导行为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极大损害了保险行业的信誉和形象,破坏了行业健康稳健发展的基础。在保险行业加快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着力整治销售误导乱象,可谓正当其时。
在保险行业加快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整治销售误导乱象,需要进一步加强消费者教育。
无论是监管部门、行业协会还是市场主体,都需要通过多种贴近消费者的形式,积极提升保险消费者的知识水平,增强消费者识别和防范销售误导的能力。在加强消费者教育过程中,尤为重要的是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保险消费观念,根据自身实际需要购买保险产品,提升自我保护意识。
银保监会消保局也在上述风险提示中建议消费者,认真了解拟购买保险产品的承保机构、保障范围、除外责任、保费、保险金赔偿或给付条件等,选择最适合自己需求、风险承受能力和经济实力的保险产品。同时,注意防范营销过程中混淆、模糊、夸大保险责任等风险。
在保险行业加快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整治销售误导乱象,还需要塑造更加严格有力的监管氛围。
上半年,银保监会系统接受处理银行保险投诉21.28万件,其中保险业5.51万件,投诉情况总体改善,增速呈现下降趋势。但从近期消费者反映某些销售人员依旧在产品销售过程中向消费者提供与实际不符或让人误解的信息来看,整治销售误导这一痼疾还需要进一步扎紧制度篱笆。
今年以来,强化保险销售全流程监管,成为银保监会加强保险监管的重要领域。例如,针对保险产品销售过程中个别销售人员以折扣优惠、公司规定、核保政策为由,变相误导消费者盲目投保高保额产品,还有部分网页、APP操作页面以默认勾选、强制勾选等方式强制要求消费者购买非必要的产品或服务等问题,银保监会在今年7月发布的《保险销售行为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提出,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及其保险销售人员不得使用强制搭售、信息系统或者网页默认勾选等方式与投保人订立保险合同。
此外,银保监会拟出台的《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办法》,也将强化治理群众反映强烈的乱象和突出问题,并突出对违法违规机构和人员的问责。
整治保险销售误导乱象,从根本上来看,还需要保险行业切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转变公司经营模式,深入推动产品和渠道转型。
目前,我国保险密度为每人3179元,是北美地区的6%、欧盟的16%;保险深度为3.9%,是北美地区的三分之一、欧盟的二分之一。保险市场的发展潜力不可谓不大。从现实来看,我国居民也对保险有着实实在在的需求。以医疗险为例,我国居民自身需承担的医疗支出依旧面临不小压力,近年来“惠民保”的走红也反映出居民深层次的医疗保障需求。
真实的需求就在眼前,为何仍需在销售过程中玩套路?一方面,这在于保险产品未能贴合消费者的真实需求,与消费者的保障需求形成错配,吸引力自然不足,导致保险机构在销售过程中动起了“歪脑筋”;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长期以来保险代理人队伍发展模式粗放,呈现大进大出态势,在此背景下,销售人员受各种考核和利益的引导,罔顾客户的真实需求,追求眼前短期利益,销售误导问题因此久治不愈。
从市场主体的角度来看,只有转变发展理念,优化完善产品设计,打造素质更优、专业更强的代理人队伍,才能更有效避免销售误导行为的发生,而这也正是保险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