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赵萌


(相关资料图)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银行业通过“非接触式服务”满足客户金融需求,实现了服务不断档。直至此时,人们才发现,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已如此深入。

事实上,30余年前,银行业正是信息化浪潮的先行者。从1997年开始,招商银行将目光瞄向了刚刚兴起的因特网,当年3月开始推出网上银行业务。其实,那时的所谓网上银行还算不得严格意义上的网上银行,而只是把企业和银行的主机进行连接,进行少量服务,严格来说,只能算是“电脑银行”。然而,正是由“电脑银行”开始,银行业开启了信息化、数字化发展之路。

1998年4月,招商银行正式推出网上银行,业务范围有网上支付、网上查询等。1999年,招行“一网通”商标在国家商标局正式注册。在《金融时报》1998年10月21日第四版的《“一网通”蓄势待发》报道中,记者写道,直接在网上完成购物“标志着我国首家使用银行卡进行网上购物付款结算的电子支付系统正式开通”。

从早期利用穿孔卡片辅助数据处理,到使用计算机实施会计电算化;从利用互联网技术开拓网络金融,到互联网银行新业态出现;从借力互联网公司获得科技支持,到设立自己的金融科技子公司……作为一个数据密集型产业,银行业始终站在科技探索的最前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银行业紧跟全球信息技术革命浪潮,在高起点上完成了现代银行科技平台的建设,实现了信息技术开发应用的跨越式发展,迈出了建设国际领先银行的坚实步伐。

“银行业的信息化发展,既是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银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银行有着强烈的驱动力来开展这方面的工作。”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银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仍将持续深入下去。

银行业积极探索信息化改革

从银行业信息化发展历程来看,“一网通”的推出不仅是招商银行自身改革发展非常关键的一个节点,更是整个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标志性事件。

提到“一网通”,就不得不提在此之前招行推出的“一卡通”。1995年7月,招商银行在全国率先开发出以先进的电子技术为基础的“一卡通”,实现了在金融电子化方面的突破,并在其基础上推出了“一网通”,以弥补网点不足的劣势,大力发展零售银行业务。

“‘一卡通’、‘一网通’对招商银行早期发展非常重要,一是吸引了前卫、时尚、年轻的客户,形成了差异化竞争优势;二是树立了技术型银行的品牌,在尝到甜头以后,招行一直沿着技术创新的路径走,比如,最早引入ATM,围绕技术创新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招行内部人士表示,最直接的效果是,招行通过“一卡通”“一网通”收获了自己的第一个千万级客群。

银行业信息化大刀阔斧的改革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二十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面向全球信息化发展浪潮,高瞻远瞩地倡导使用信用卡,推动了国内金融电子化步伐加快,并由此启动了国家信息化重大工程“金卡工程”,拉开了信息化建设的序幕。此后,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等陆续开通网上银行服务。“网银+网购”共同推动了支付方式的革新。

“银行业的信息化发展、数字化转型,无疑需要科技作为有效支撑。二十世纪90年代,我国银行业开始探索网上银行服务,彼时也是互联网在我国初步发展的阶段。虽然和目前相比,当时的互联网银行功能相对单一,但却是银行在客户端或者说客户界面推进信息化发展的首次有益尝试,对于后续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客户适应线上服务渠道等都是十分关键的。”娄飞鹏表示。

科技与业务融合度不断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实现重大历史性跨越。在此背景下,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也正在重塑金融业态。

进入二十一世纪,银行业数字化转型明显提速。2000年,工商银行、中国银行推出基于SIM卡技术的手机银行;2013年,招商银行推出全新概念的首家“微信银行”……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使银行服务模式发生了从“水泥银行”到“鼠标银行”再到“指尖银行”的重构。

“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这10年的发展,不难发现,银行业信息化水平经历飞速发展。从互联网金融到科技金融再到数字金融,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陆续出现并快速发展,银行机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渠道不断丰富。在具体金融产品上,从推出线上支付结算产品,到跟随互联网机构发展互联网理财产品,再到持续快速推出线上信贷产品,逐步形成了引领数字金融发展的趋势。这种变化的背后,是银行业金融机构自身积极努力的结果,也是金融管理部门积极推动的结果,更是经济主体需求拉动的结果。”娄飞鹏表示。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在此过程中,科技应用一开始在银行产品和业务创新中更多扮演的是“支撑者”的角色,仅从银行自身角度出发,配合业务进行需求开发。而到了2017年,建设银行与阿里巴巴突然“牵手”,引发业内极大关注。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次合作吹响了银行业科技转型的号角。在此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多家银行机构与互联网公司相继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二者的跨界合作,开始倒逼银行业重新定位金融科技并思考相关发展策略。银行业的科技探索进入了新的阶段。

金融科技实践实现质的飞跃

当前,国内银行科技化发展之路已经从原来的建设信息化银行、智慧银行升级到打造数字银行。各家银行机构的金融科技实践战略也已经从早先的“科技赋能”升级至“科技引领”。

今年年初,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要求银行保险机构要“科学制定和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将其纳入机构整体战略规划”。

近年来,无论是季报还是年报,“金融科技”几乎成为上市银行业绩披露的“标配”内容,且各家银行在描述其科技成果和战略布局时从不吝惜笔墨。总体来看,经过不断探索,银行对金融科技的认知和布局都有了更加全局性的思考,不少银行将其上升为全行战略,发挥引领作用。

更为重要的是,一些金融科技领先的银行开始逐步跳出对模糊概念的描述,转而规划具体转型目标、落地具体应用项目。商业银行相继设立的金融科技子公司也在发挥着重要作用,有的已经不仅能够满足银行机构内部的科技需求,而且还面向同业乃至非银机构进行金融科技能力的输出。

如今提起“银行”二字,人们想到更多的已经不再是网点,甚至不再是网银界面或手机APP,这些都不过是承载银行金融产品与服务的渠道,而“银行”本身已演化为一种行为。

相比早期的信息技术应用,如今银行的金融科技实践可以说实现了质的飞跃——“安全、便捷、普惠”是目标和方向,“技术、场景、创新”是路径和手段,最终迸发出推动银行在产品、服务乃至体制机制方面进行再造的巨大能量。

“金融科技无疑是银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不可逆转,这已经成为行业共识。”娄飞鹏表示,不同类型的银行都在积极加大科技方面的投入力度,金融科技在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也会更加多元、全面、深入,从渠道方面看,线上渠道更加关键;从产品方面看,线上产品更加丰富;从模式方面看,场景金融将更多应用。展望未来,银行发展信息技术、推进数字化转型的重点将放在让各类经济主体随时随地在“无感”的情况下获得金融服务。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