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养,作为保险业的紧密协同领域,一直是保险公司的战略布局重点。近年来,多家险企,尤其是头部机构,以轻资产、轻重资产结合、重资产模式,多维度向康养领域扎根,近期,在全民聚焦医疗健康、养老保障需求迫切的环境之下,险企的动作,更有提速趋势。
近日,蓝鲸保险注意到,包括人保寿险、太保寿险等在内的多家险企相继推出旗下服务品牌,在寿险行业改革背景下积极推动第二增长曲线,以高频服务带动低频保险需求;同时,也有险企在养老社区、康养医院开业等方面推进新动作,延伸、完善康养业务生态。
“高调”发力康养,转型环境下聚焦第二增长曲线
(资料图)
近期,围绕康养,头部险企动作频频。
趋势之一,是打出“服务牌”。
11月16日,人保寿险正式对外发布2023年首季峰主打产品的同时,推出康养服务品牌“暖心岁悦”,“暖心岁悦”由“暖心伴”“暖心居”“暖心医”“暖心护”“暖心游”五大子品牌构成,分别覆盖机构养老、居家养老、全景医疗、健康护理、旅居医疗五大板块。
在日前举办的第五届进博会上,太保寿险推出“芯”活力服务品牌,提出以家庭健康养老需求和场景为出发点,以保险+服务综合解决方案为手段,整合包括太医管家、青少年健康促进中心、太保家园、高端医疗、源申康复等健康养老服务资源。
其中,“源申康复”是太保近期发布的专业康复医疗品牌,围绕这一康养布局,中国太保与上海交通大学在康复医疗领域建立战略合作,协作推出研究院,并签约投资推进旗下首家康复医院上海源申金迈康复医院的建设。
银行系险企工银安盛也在11月打出“盛年华”专业养老服务品牌,提出以家庭医生、照护服务为核心,具体包括健康咨询、健康管理、居家照护三大板块共27项服务内容。
在寿险行业整体发展低迷的背景下,各机构在积极采取各种方式促进保费规模的提升,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朱俊生分析各机构布局康养业务的驱动力,“之一是,保险消费低频而服务是高频的,将保险与康养服务结合,即是通过高频的服务互动来促进低频保险的销售”。
“通过康养业务的提速,可以帮助险企抵抗行业转型所带来的冲击,提升业务价值与持续性”,首都经贸大学保险系副主任李文中补充道。
而另一方面,在需求端,“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在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康养压力时,也带来了需求空间”,李文中在接受蓝鲸保险采访时表示,“对于头部保险机构而言,当下加速发展康养业务能够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实现康养业务扩张,在康养市场竞争中取得先机”。
将养老保险与服务有机结合,为消费者提供综合解决方案,正是核心方向之一。朱俊生向蓝鲸保险表示,“人口老龄化提升了养老服务需求,尤其是对于机构养老和专业护理服务的需求。养老的主要支出项目包括康养、护理和医疗等,养老保险发展有必要与康养服务资源保障有机结合。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优质康养服务相对稀缺,发展不均衡。养老保险与服务结合,可以满足消费者获取与提前锁定优质康养服务资源的重要诉求。”
重资产发力,养老赛道寻优势身位
保险机构在康养领域的布局模式之中,重资产投资,是重头戏。
布局的核心落点,在于养老社区,从首批以重资产进军养老社区的泰康保险,到国寿、平安、新华等头部险企,后又有紧跟的第二梯队机构,据银保监会近期披露数据,近10年间,保险资金参与养老社区项目59个,计划投资规模1412.16亿元。各机构的布局速度有异,但锚定方向明确。
近期,行业在养老社区等重资产投资领域,也多有成绩。举例来说,聚焦于高客的泰康,作为养老社区的先头兵,已在全国26城布局泰康之家养老社区,其中12地13家社区投入运营。在全国多个养老社区陆续开业的同时,进一步加速对配套医疗机构的补齐。11月18日,泰康第10家开业的社区康复医院长沙泰康之家湘园康复医院开业运营,该医院总投资近4亿元,规划医疗床位150余张,护理床位350张。
自2012年启动首个养生养老产业项目的平安人寿,在2021年5月推出高端康养品牌平安臻颐年,今年3月,首个康养社区项目“颐年城·蛇口”在深圳落地,10月,平安臻颐年新产品线“逸享城”首个项目在佛山发布。后续,还将在武汉、苏州等城市布局。
围绕康养布局的战略动态,多家机构也在近期有明确规划。如太保寿险总经理蔡强在进博会期间表示,中国太保将系统推进康复医疗体系布局。五年内,通过新建与收并购,构建10家康复医院、20家诊所、超3000张康复床位的高品质康复医疗服务网络,结合打造康复医院、康复诊所、康复中心三大业态,形成“1+N”网络布局,聚焦专病专症。
投资规模大、盈利周期长的布局模式,与保险这一长期资金相契合,也恰是康养,尤其是养老服务业的发展需求,在朱俊生看来,“有利于缓解保险资金错配压力,规避经济周期性风险,弱化因资本市场的不稳定对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的影响,提升抗风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对于大体量保险主体而言,相对看中重资产投资,但不可忽视的是,基于投资周期长的特点,见效相对较慢。更要险企两条腿走路,在轻资产方面,打造自有的服务品牌,或是通过链接第三方养老医疗机构的服务资源,合作建立康养生态圈”,朱俊生提醒道。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保险机构布局于康养市场,尤其是重资产模式,仍存在一些挑战与风险。
如在政策与制度方面,李文中指出存在的障碍,“例如,对于采用自建高端康养社区模式时,配套的医疗机构服务对象与医保定点资质受限会影响医疗机构等级(医疗服务品质)与支付,从而影响康养社区的吸引力”。
“又如养老产业行业跨度大,涉及工程开发、物业管理、酒店/公寓经营、医疗健康管理、养老护理服务,养老社区管理和运营门槛高,对保险公司的运营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朱俊生补充道。
当前,个人养老金制度进入实质性落地阶段中,各参与方均在积极动作,抢滩市场,相比于掌握资金入口的银行、具有投资优势的公募基金,保险机构也在寻求自己的独特优势。布局康养,或成险企必经之途。
在此背景下,朱俊生强调,险企结合自身发展阶段、资金体量、资源禀赋以及战略规划进行差异化安排,是实现竞争力,参与抢滩的关键。
(文章来源:蓝鲸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