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罗志华
为解决失能失智、孤寡、独居等特殊老年人,在无法独立完成人身照护和财产管理时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近年来,上海探索由社会组织提供意定监护服务,以被监护人真实意愿为前提“私人定制”的监护人——不必是直系亲属,不必是法定继承人,可以是任何人,甚至是陌生人。有媒体近日走访多位老人发现,他们通过意定监护,“没有监护人”的难题得到了化解。
老年人的很多活动,都需要监护人参与。比如老年患者若没有监护人签字,医生就不敢为他们做手术;房产过户或财产买卖,老人因患病卧床等原因不能到交易现场,且又没有监护人代办,就无法办事;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上街购物、到医院看病等,若没有监护人出面,往往也寸步难行。
当前,老年人监护缺失现象,呈现日益增多趋势。比如,有些老人虽然有子女,但相隔两地。在少子化、独居老人增多等趋势下,“监护人在哪”成为很多老人共同的追问。
上海探索由社会组织提供意定监护服务,是这方面的有益尝试。但意定监护对于更大范围的老年群体而言,仍是新生事物,需要进一步完善模式,同时提升老年人的知晓率和参与意愿,将其真正打造成老人“托付余生的另一种可能”。此外,社会还需探索更丰富多元的监护人代理模式,通过社会的力量,为养老加一道护栏。
社会机构提供监护人服务的质量如何,也需要得到重点关注。假如这类服务出于应付甚至带有私心,被监护人不仅无法得到满意的监护服务,而且还容易被欺诈与蒙骗。“定制”监护人需要得到第三方监管,相关服务标准与规则也不能缺失,如此才能确保这类服务货真价实,促进这个行业健康发展。
家庭难以解决的难题,需要通过社会化服务加以弥补。应对人口老龄化,这类服务应该成为社会创新的重点。这次推出的监护模式或许还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相信通过不断探索和提高,多元的监护代理模式将会陆续出现,监护人缺失这道养老难题可以得到很好的化解。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