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下午,参加首届北京文化论坛的嘉宾们,赴通州大运河进行观摩。“三庙一塔”、运河公园、大运河森林公园,串联形成了有风景、有特色、有文化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而正在建设中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三大建筑及共享配套设施,也即将成为北京市又一代表性的新地标,更好地满足市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打造重点历史人文地标:和而不同的“三庙一塔”
【资料图】
从远处看,在北京市通州区旧城北部的区域大成街北侧,三座独立存在的庙宇近距离形成一个“品”字。而在一座庙宇的一侧,又径直耸立着一座古老的佛塔。
通州“三庙一塔”坐落在京杭大运河北端西畔,通惠河河口南岸,占地约20000多平方米,是国内唯一的三教合一建筑群。“三庙一塔”分别指的是:儒教的文庙(亦称学宫)、佛教的佑胜教寺(亦俗称塔庵)、道教的紫清宫(亦俗称红孩儿庙)以及燃灯佛舍利塔。
“这种建筑格局在我们全国范围内都是十分罕见的,这也体现自古以来,我们对多元文化持有的和而不同的精神。”通州区文化和旅游局解说员周超月说。
从布置格局上看,记者发现,儒教文庙居于前位,佑胜教寺与紫清宫则位于文庙后两翼。跨进文庙正门,是三座白色大理石小桥。
据介绍,三座“状元桥”,在过去只有考上秀才,才可以通过此桥进门祭拜孔子。桥的两侧是乡贤祠和名宦祠,前者供奉的是在本地出身,品德学识,文明乡里的人。后者则是供奉在本地做官,清正廉洁,政绩突出的官员。
大成殿是文庙内部最重要的建筑,也是文庙内部唯一一个清康熙年间的建筑。“大成殿地面铺设的是‘金砖’,但它并不是由真正的金子制作而成,主要是因为当时制作周期长,价格昂贵,敲击时有金属般的声音,所以才称之为‘金砖’。”周超月告诉记者。
目前,文庙还保存了乡贤记碑,重建通州学记碑这两块历史意义深厚的碑。“乡贤记碑”是记载通州籍在朝做官的人士的“官谱”,“重建通州学记碑”记载了康熙年间官员捐俸倡建文庙的德政。
燃灯佛舍利塔始建于南北朝北周宇文氏时期,已有1300多年历史。砖木结构,最初的建塔目的是镇水,至北周才正式成为佛塔。2017年,燃灯塔率先完成修缮,2248枚悬挂在塔檐上的铜铃经过保养后,重新悬挂回原位。
“有人会问佛塔里到底有没有舍利子?据史料记载,古人确实是在受地震摧毁后的佛塔里发现了舍利子,但把其放进了塔内的‘天宫’里,至于天宫在哪一层,目前仍是个谜团。”周超月说。
通州“三庙一塔”是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申报国家5A级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州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盖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2021年开始,就重点围绕“三庙一塔”景区开展了全面的整体提升改造工作,将其打造成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的重点历史人文地标符号。
推动京冀两地河道文化:大运河京冀游船互联互通
2013年5月,大运河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14年6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北京市第七处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北京市三大文化带之一,属于世界级文化遗产。
从北运河2号码头乘船游览,沿途会看到玉带河大桥、运河商务区以及大运河森林公园。站在游船上向两岸望去,还能逐渐看到城市绿心的三大建筑:图书馆、剧院和博物馆。
2019年10月3日,大运河通州城市段11.4公里河道实现旅游通航,2021年6月26日,大运河北京段和河北香河段同步实现省市内通航。2022年6月25日,京杭大运河京冀段62公里实现互联互通。记者发现,沿途廊道、码头岸上有不少市民在休憩玩耍,享受自然风光。
据大运河森林公园解说员介绍,随着沿线船闸、码头建设、5A景区创建、跨省际水运启动及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提升等工作推进,京杭大运河京冀游船互联互通的目标也如期完成。
游船穿过运河奥体公园,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传递奥运火炬的地方,如今也已成为市民休闲娱乐教育、体育竞技健身和水上游乐观光的重要场所。目前,该公园景观改造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是通州运河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了解,未来,京冀两地将整合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河北香河潮白河大运河国家湿地公园等优质资源,以大运河为主线,辐射沿线各地,深入挖掘、保护与传承大运河及其沿岸的自然景观、民俗风情、文化遗产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
此外,还将采取“点线并举、长短结合、水岸相融”的方式,共同开发包括水上观景、船上商务、岸上漫步、非遗展示、沿途采摘、营地休憩、沿河骑行等“运河游船+”主题游线路,构建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山水蓝绿交织的大运河(京冀段)旅游带。
满足市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三大场馆雏形已现
为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目前,北京城市副中心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三大建筑及共享配套设施项目也正在有条不紊积极推进中。
该项目位于城市绿心西北部市民文化休闲组团,与行政办公区隔大运河相望,是城市副中心“一带、一轴、两环、一心”规划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北投集团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项目部副总经理沙钢介绍,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集文化体验、共享交流、演艺演出、展览展示、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城市活力组团,充分体现出全民共享城市发展、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积极推进社会教育的项目定位,将成为北京市又一代表性的新地标。
城市副中心剧院是位于大运河畔的“文化粮仓”,设计理念源于通州古粮仓和运送物资的船舶,建筑面积约12.53万平方米,高度为49.5米,包括歌剧院、音乐厅和戏剧院及室外剧场,总座位数约5500个。
而城市副中心图书馆是坐落于六环公园边的“森林书苑”。设计理念源于中国传统“赤印”和银杏树叶片,建筑面积约7.5万平方米,建筑高度22.3米,设有古籍文献馆、艺术文献馆、少儿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开架阅览区、立体书库、报告厅等功能分区,日接待能力为5000人次至8000人次。
在视频投影的效果图上,记者看到,图书馆内部有类似山体的造型,还有类似银杏树干的结构柱子。“设计理念源于中国传统‘赤印’和银杏树叶片,144根象形的银杏树的树干撑起了整个屋顶,错落有致,感觉就在森林里一样。”沙钢告诉记者,在设计上,为了融合通州河道文化的因素,对采光窗以及相关构造,按照运河古道的形状来进行布置。
据他介绍,大运河博物馆是镶嵌在城市森海中的“运河之舟”,设计理念源于古运河图景中的船、帆、水三个元素,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建筑高度35米,日接待量约为6000人次。项目定位为智慧型综合博物馆,集收藏保管、开放式展陈、科学研究、社会教育、文保修复等功能于一体,将成为立足城市副中心、辐射京津冀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阵地和展示城市发展的生动窗口。
“目前,三个场馆的主体结构,包括幕墙已经全部打造完成,现在正积极进行室内的机电安装和精装修。三个场馆的共享配套设施计划在2023年6月份完成。”沙钢说。
(文章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