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光一闪】

对于其中一些老年客户来说,近日有另外一个好消息,我国推出的第一款特定养老储蓄产品已经在工商银行开始试点。


【资料图】

蒋光祥

11月以来,国内债券市场的明显调整,不少银行理财产品陷入亏损。在一些银行理财产品投资者,尤其是老年投资者看来,银行理财产品不是股票也不是基金,买它与自己跑银行存钱并无两样,利息稍微高一点而已,银行门口的小黑板上数字写的是多少,到时就应该有多少。虽然写的是既不保本也不保收益,难道还敢真给我亏了不成?因此,当银行理财产品亏损成真,抱有困惑和不解的客户大有人在。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也纷纷发出给持有人的公开信,宽慰和安抚投资者,争取理解,让客户往前看。

资管新规实施后,越来越多的银行理财产品都已完成净值化转型,大一点的银行更是纷纷申请设立自己的理财子公司,由理财子公司来单独完成理财产品的运营操作。他们所发行的理财产品基本都是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并非约定收益,投资人很可能因市场变动而蒙受损失。而最近债券利率大幅上调,价格大幅下跌,偏债型理财产品的净值难免出现回调。但与按照产品合同,少则20%左右,多则40%左右的资金投向股市的“固收+”理财产品类型不同,投向债市、有票息保护的纯固收理财通常不会浮亏太多,这也意味着如果拿时间换空间,通常一两个季度之后就可以扭亏为盈。实际上,今年年初其实也有过这么一波理财产品破净行情,后面走势也符合这一规律。

这也引出来了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以前买银行理财就不会亏损?不同银行的理财收益虽有差别,但没听说过谁会亏钱。很简单,自2018年的资管新规出台之后,两三年间已基本在包括银行在内的各大资管机构的理财产品供给端落实到位。保本保息理财产品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全面净值化产品成为资管行业的主旋律。这一现状对于管理人,尤其是一些地方小城商行的理财产品管理能力提出了挑战。以往用小黑板写个大致还行的收益率摆出去,就能有钱进来。现在这个钱进来也烫手,净值化之后,笔者已经不止一次听相关从业人员诉苦理财已经很难做。

隔行如隔山。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不一定理解理财产品的底层运作机理,预期回报也往往并没有调低。对于大部分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来说,最终可能难免要在“无奈”中,适应产品净值起起伏伏的“人生”。

对于其中一些老年客户来说,近日有另外一个好消息,我国推出的第一款特定养老储蓄产品已经在工商银行开始试点,其优点是收益有保证,提取也比较灵活。部分网点已经开始发行特定养老储蓄产品,包括整存整取、零存整取、整存零取三种类型,涵盖5年、10年、15年、20年四个期限,各项利率均在普通利率之上有不小的涨幅。例如目前工商银行普通存款5年期利率是2.65%,而特定养老储蓄产品5年期产品利率则是:合肥、青岛地区整存整取产品执行3.5%利率;零存整取、整存零取执行2.05%利率。广州、西安、成都地区整存整取产品执行4%利率;零存整取、整存零取执行2.25%利率。当然,特定养老储蓄产品也有自己的缺点,即对于投资者的年龄有限制,比如要求年满35周岁才能办理,年满55周岁方可办理到期支取。整存整取、零存整取需要“年龄+产品期限”大于55,整存零取需要年龄大于等于55周岁。不过如果客户有临时应急资金需求,也可以办理提前支取,但会损失一定的利息。

尽管在试点阶段,单家试点银行特定养老储蓄业务总规模限制在100亿元人民币以内,储户在单家试点银行特定养老储蓄产品存款本金上限为50万元。但一旦铺开,对于很多意向客户,尤其是老年理财客户来说,不失为一个好选项。

(作者系基金从业者)

本报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特此说明。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