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楼市“三支箭”加速落地,房企债务风险化解成效初显。近日,龙光集团在上交所发布公告称,境内21笔公开市场债券的展期议案均获得持有人会议表决通过。同日,龙光集团在港交所公告,公司境外债务管理也取得新进展,境外债务整体展期进度进一步加快。
此次龙光获得展期的境内公开市场债券多达21只,合计展期规模达223.6亿元,成为目前境内债券获整体展期数量最多、金额最大的房企,为房企债务风险化解探出了一条新路径,对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维护资本市场稳定具有重要的示范效应。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尽管房地产需求端仍有待复苏,但信贷、债券、股权政策“三箭齐发”作用下,房企境内外债券获得展期的消息不断传来,部分房企已发布再融资计划,还有多家港股上市房企完成配股融资,房企的资金压力已明显缓解。政策支持下,房地产行业正在发生积极变化,市场的信心也在逐渐恢复。
各方合力推动
房企境内债券迎最大规模整体展期
2021年下半年以来,房企普遍遭遇销售疲软、融资遇阻等流动性困难,偿债能力被大幅削弱,纷纷谋求债券重组或展期。
龙光集团于今年3月首次对外明确公司出现短期流动性压力,并开始通过出售项目等方式回笼资金。为缓解流动性困境,龙光随后寻求多笔境内债券展期,并加快了资产处置步伐。随后为公平对待所有投资人,龙光集团于今年下半年开始与境外债权人沟通债务展期事宜。
根据公告,2022年11月至12月期间,龙光集团及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管理人作为召集人分别召开了21笔存续的公司债券、购房尾款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以及供应链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的持有人会议,审议关于调整公开市场债券本息兑付安排等相关议案。截至2022年12月6日,公司21笔公开市场债券的展期议案均获得持有人会议表决通过。
据了解,此次龙光21笔债券整体展期获通过,与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政策加速落地有关。11月中旬,央行、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做好当前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金融16条”),提出保持债券融资基本稳定。鼓励债券发行人与持有人提前沟通,做好债券兑付资金安排。按期兑付确有困难的,通过协商做出合理展期、置换等安排,主动化解风险。
“深圳证监局等监管部门要求我们切实承担起主体责任,倾听投资人的声音,我们根据企业自身及投资人意见对境内债券的展期方案进行了调整,尽最大可能实现双方利益双赢。”龙光集团有关人士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
在监管部门推动下,龙光集团对其境内债券的展期方案进行了优化,将展期期限从45至54个月调整为36至48个月,展期后2023年的利息支付方案也进行了优化。
龙光集团在公告中表示,公开市场债券整体展期的完成能够有效缓解公司流动资金压力,有利于改善公司整体财务状况,稳定公司生产经营。公司将在逐步恢复正常生产经营的基础上,积极履行偿债义务,重回良性发展轨道,促进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
龙光集团是第二家实现境内债券整体展期的房企。在此之前,2022年11月,富力完成了8笔共135亿元的境内债券整体展期。此次龙光因为债券展期数量多、规模大,谈判过程远较富力案例复杂。
分析人士指出,龙光、富力探索了一条对双方都有利的解决公开债务问题的新路径,如果没有整体展期这个路径,房企可能要通过诉讼、破产、单笔债券反复展期等来解决债务问题,房企和投资人都会疲惫不堪,房企的连续经营得不到保障,市场对房企的发展信心也会受到影响。整体展期和债转贷、债转股等一起,可以成为平稳化解房企债务风险的重要路径。
稳楼市“三支箭”效力初显
市场信心回升
龙光集团、富力地产债务成功展期的消息,明显增强了地产行业的信心。据记者了解,目前融创中国、中国奥园等多家房企也在推进境内债务整体展期工作。
12月9日晚间,融创中国公告了债务展期新进展,公司表示已与境外债权人及境内公开市场债券投资人积极磋商债务展期事宜,达成展期约49.7亿元;另外,公司与境内其他贷款人积极磋商借款展期事宜,并已达成展期约259.6亿元。因贷款人分散且市场不断变化,仍需一段时间逐一确定方案。
半个月以来,稳楼市“三支箭”效力初显,房地产市场暖风频吹。不仅是债券支持政策加速落地,信贷、股权端也在持续发力。
自金融16条推出以来,各地金融机构积极响应。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超过20家银行向70多家房企和相关民企提供意向性授信,总额度已超过3万亿元,包括但不限于开发贷、并购贷、按揭贷、城市更新改造贷等。
稳定房地产行业的“第三支箭”也在发挥作用,已有近20家上市房企发布再融资计划。12月1日,陆家嘴计划通过发行股份以及支付现金方式,购买控股股东旗下多个优质股权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此举也重新启动了A股房企的重大资产重组计划。
不仅上市房企积极行动,作为重要参与方的券商投行也开始主动与房企接洽,开展尽调工作。融资渠道的畅通,极大地提振了市场对房地产市场的信心。
有分析人士表示,融资端的改善缓解了房企的流动性压力,但房地产市场回归正常轨道还需要销售端复苏,未来希望能看到更多需求端配套政策推出。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