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气腾腾的早茶桌,围坐一起的孩子们,此起彼伏的欢笑声——提到这样温馨的场景,很多人不会想到,这是一群残疾人在用餐。

带中重度残疾人去“饮茶”,是广东博华残疾人公益机构创始人邓妙华想出的特殊教育“妙招”:通过体验生活场景,教会中重度残疾人坐车、打招呼、算账等社会技能。


【资料图】

在邓妙华身上,有三个不同时间跨度的“标签”,第一个“标签”是“金牌销售员”。

30多年前,从学校毕业不久的邓妙华,发现一款康复训练设备效果不错,她主动联系厂家,做起生意,成为一名医疗器械销售员。

靠着勤奋、专业和好口才,邓妙华的事业越做越好,收入也水涨船高。生意最红火时,她拥有七八家店铺、每月收入过万元。

第二个“标签”是“公益人”。

做生意走南闯北的这段经历,让邓妙华注意到,当时全国各地的特殊教育学校都只招收轻度的残疾人,而且没有一间可以提供住宿。

中重度残疾人面临的困境,反复在邓妙华心中盘桓。

“要办一间面向中重度残疾人的寄宿制特殊教育学校!”这个念头在她心里扎根,并很快转化为行动。

1998年,邓妙华在中山市小榄镇开办了博华特殊教育学校。

办学之初,校舍面积只有1400多平方米;人手不够,邓妙华说服家里读师范专业的弟妹三人放弃“铁饭碗”来学校帮忙;为了应对中重度残疾学生多发的癫痫,邓妙华和老师们每天住在学校,照顾孩子的起居……

慢慢地,学生越来越多,学校也三易其址。最终在2007年,博华特校搬进小榄镇政府投资建设、占地23亩的新校舍。2020年,云浮市云安区博华特殊教育学校挂牌成立,两间学校可以招收残疾学生近450名。

第三个标签是“广东好人”。

在博华特校里,有一个特别的传统,就是每周每个班级都能集体外出喝一次早茶。

“我们根据每个孩子的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中重度残疾的孩子以自理和社会交往为主。”在邓妙华看来,这样的教育方式比坐在教室里好得多。

喝早茶这个形式,孩子们很喜欢、接受度很高。“现在孩子们出去时,还懂得帮助别人,比如给老奶奶拉个凳子。”邓妙华说。

除了社交能力,邓妙华一直关注的是残疾学生的就业问题。从2009年起,她开始走访小榄本地的企业,了解企业用工需求,回来之后编写技能培训教材,手把手教学生。

“我们的学生可以到工厂集中就业,也可以在托养中心工作,全程有老师的监护和指导。”邓妙华说,只要特教学校的孩子有就业意愿,她都会尽力帮他们找工作。截至目前,邓妙华已累计帮助776名残疾人成功就业。

“看到那么多残疾孩子没有机会读书,我想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日前,邓妙华被评为敬业奉献“广东好人”。她说,51岁的自己,每天奋斗在路上,依然感到有满满的能量。

南方日报记者余嘉敏

统筹:尚黎阳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