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顾300多头骆驼在大漠戈壁中“闲庭信步”,会是什么感觉?
曾经,这是牧民巴都玛拉最艰巨的任务——每天骑着摩托车在沙漠里漫无目的地找放养的骆驼,一找就是一天。
而今,一款“神器”让巴都玛拉如获至宝——给骆驼戴上北斗定位项圈,通过手机可以远程实时掌握骆驼群的位置和移动速度。“过去找骆驼每天要跑几十里地甚至更远,现在有了这个宝贝,找骆驼轻松了,不用在沙漠中奔波受苦。”巴都玛拉开心地说。
巴都玛拉口中的这个宝贝,正是北斗,全称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中国人对于“北斗”的信赖由来已久。北斗星,犹如茫茫苍穹中的一座灯塔,在暗夜中指引方向,于星际间探索未知——也正因此,我国将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系统命名为“北斗”。
2020年6月23日9时43分,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约30分钟后进入预定轨道。至此,中国北斗工程完成了“三步走”,55颗导航卫星在浩渺太空“织”出一盘“大棋局”。
殊不知,为了这盘“大棋局”,数十载里,千军万马闯过了千难万险,付出了千辛万苦。
北斗棋局,始于20世纪后期。
棋路清晰“三步走”:“2000年年底,建成北斗一号系统,向中国提供服务;2012年年底,建成北斗二号系统,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2020年中期,建成北斗三号系统,向全球提供服务。”北斗一号卫星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范本尧回忆。
棋局之高明,范本尧更是如数家珍:“首次成功采用由‘3颗地球静止轨道(GEO)卫星+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IGSO)卫星+24颗中圆地球轨道(MEO)卫星’组成的多轨混合星座,大大提高了我国周边地区的定位精度,以及导航系统自身的健壮性和生存能力;首次成功采用RDSS+RNSS导航双体制,不仅让导航系统有了备份,还拥有报文通信功能;部分卫星首次使用激光星间链路,在高、中、低轨星座间以及地面站间形成通信链路,不仅提高了导航系统的定位精度,还解决了在国外无法建站的难题;卫星部件100%实现国产化,特别是自主研制出星载高精度原子钟,打破了核心部件长期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局面……”
更难能可贵的是,以自力更生为风骨、自主创新为灵魂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始终将服务全球、造福人类作为初心与使命。
广袤原野,定位“神器”可以助力牧民智慧放牧;田间地头,高精度技术能帮助农民起垄、播种、喷药、收获。还有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时时处处:当你想找“小黄车”时,当老人走失、驴友迷路时;当然,还有民航、海事、全球搜救的关键时刻……自建成开通以来,北斗系统运行稳定且性能不断提高,持续满足着全球用户的需求,成为我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案例。
如今,北斗系统的规模应用已进入市场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发展的关键阶段。“目前,全球一半以上的国家和地区都在使用北斗产品。”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杨长风说。
仰望星空,北斗璀璨,浩渺的星河从未离我们如此之近。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一流的北斗——这是北斗系统不变的初心,更是时代赋予中国的历史使命。
(本报记者 张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