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专精特新“小巨人”是被提及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即使不清楚专、精、特、新的具体含义,也并不妨碍它们成为被追捧的对象。在中国经济狂飙突进的过程中,我们一度更看重“巨无霸”,进入500强榜单甚至排名的上升被视为荣耀。但是严谨地说,这个以营收规模论英雄的“500大”排名不能说明一个国家或经济体的竞争力。现在,天倾向于这样一类公司:它们体量没有那么大,胜在专注和在特定领域的超强实力,它们是产业链上的“关键先生”,并且很可能决定我们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

这是一个属于它们的时代。根据工信部的描述,在国家级“小巨人”中,从事细分市场十年以上的企业超过74%,主营业务收入占比在97%以上,均研发经费占营收比重超过7%,均拥有有效专利超过50项。不过很显然,它们的远大前程依稀可见,但未来依然充满了不确定

如果我们去看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小巨人”,很可能发现它们的历史以百年计算。在这期间,它们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数次大萧条和全球的经济金融危机,它们可能一度走在峭壁边缘,但是它们熬过了大浪淘沙。更重要的是,在漫长的岁月里,它们没有忘记初心,坚守着工匠精神。它们没有迷失在房地产泡沫里,没有被某种金钱游戏裹挟,也没有被做大的诱惑困扰,最终成为各自领域的冠军企业。

今日中国的“小巨人”如何长大成人?一个看似不相干的数据是,9月末公布的 《2020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称,2020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为1467.0亿元,比上年增长9.8%,占R&D经费比重为6.01%,连续两年保持在6%以上。根据十四五规划,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将提高到8%以上。尽管这个数字跟一些发达经济体相比不算高。但是信号清晰——如果说过去几十年,我们是以美欧等发达经济体的基础发现为依托,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实用技术层面,由此实现了快速追赶,今天,我们愿意秉持长期主义,将更多的资源投注于基础研究。

现实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基础科学才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源头。当我们在一些关键领域被“卡脖子”的时候,我们希望尽快地攻破堡垒。这当然是需要的,但是也应该看到,真正站在高处的那些企业,背后是国家强大的基础研究能力,是对整个世界的认知和科学前沿的探索能力,这是一个强大的创新型经济的基石。

这时候我们有必要听听范内瓦·布什的话——“一个依靠别人来获得基础科学知识的国家,无论其机械技能如何,其工业进步都将步履缓慢,在世界贸易中的竞争力也会非常弱。”他在1945年提交美国总统杜鲁门的报告《科学:无尽的前沿》,成为美国科学政策的开山之作。正是这样的国家战略催生了一个科技强国,成就了一批科技公司。

这是一个新财富时代的开始。我们曾经历过那样的岁月——因为掌握批条和某种紧俏资源而致富,这一切伴随改革的步伐而销声匿迹。我们也曾经历房地产和互联网的造富运动,不过当大幕又一次拉开,我们看到的恐怕会是一张张完全不一样的面孔。正如经济学家魏杰所说,这是一个科技造富的时代,也是非常艰难的过程——快速造富的时代过去了,得踏踏实实地沉下来了。

这是企业家精神驱动的时代,也是科学家精神驱动的时代。我们需要一批有冒险精神和创新力的企业家,也需要以强大的好奇心和钻研精神,探索世界密码的科学家群体。这条路上没有捷径,也许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我们才能站上科学的高峰。这是“小巨人”温暖的产床,也将赋予它们取之不尽的营养。

(经济观察报 社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