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业务:疫情扰动短期发展,中长期看对业务有深远积极影响

2022Q1局部疫情反复,防疫政策趋严,其中重点城市上海、深圳受Omicron疫情影响严重,致外卖业务骑手端、商户端供给承压。我们预计短期单量受疫情影响将有所下滑,但参考2021年局部疫情消退后美团、美团外卖APP周活跃用户均能快速反弹,以及深圳2022年3月21日解封后单量快速反弹,我们认为2022年3-4月的局部疫情影响将集中于当期体现,我们预计2022Q1外卖单量将维持15%+的同比增速,收入增速将略高于订单增速,单均盈利将继续保持环比稳定。此外,公司积极响应服务业阶段性纾困政策,推出商家支持举措,帮扶疫情地区中小商户度过难关,我们预计外卖业务货币化率短期将小幅下滑。

挑战与机遇并存,疫情后外卖用户规模迅速扩大,中长期仍有较大增长空间。2020年疫情加速外卖渗透率提升,截至2021年底,网上外卖用户规模超过5亿人,网民渗透率迅速提升达52.7%,年提升超10pct,但与网络购物等服务相比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未来随着网民渗透率的持续提升,特别是下沉市场渗透率提升,行业用户规模有望保持中速增长。

外卖业务:短期疫情扰动不改长期增长趋势,长期目标不动摇

长期来看,我们认为公司外卖业务龙头地位稳固,规模经济步入正循环,未来将专注高质量发展,持续增收、增效、降本,主要驱动因素有:

收入端:

外卖大盘交易额持续增长:

外卖单量保持中高速增长:1)用户规模持续增长;2)用户结构优化、品类扩充共同推动用户消费频次持续增长:中高频用户数占比及频次有望持续提升;家庭小型化趋势下1人点1份外卖的消费场景会更加普遍;夜宵、下午茶等消费场景拓展,奶茶等多元品类扩充提升用户消费频次。

客单价稳步提升:夜宵、奶茶、蛋糕和点心等价格相对较高的品类单量占比提升,以及平台高质量供给增多。

变现效率提升:广告变现率仍有提升空间(受益大盘增长;平台优化线上营销产品与服务从而提升广告转化率);C端用户收费多元化(逐步提高配送效率要求)。

成本端:

单均骑手成本稳中有降:高线城市订单密度提升;未来无人配送技术逐步落地

用户补贴缩紧:价格敏感度低的中高频用户频次健康增长,我们预计中长期补贴力度将持续降低。

到店业务:新市场、新品类、新用户、新需求,持续深挖市场潜力

2022Q1疫情影响下,尤其是到店单量重要贡献城市深圳、上海先后进行较为严格的防疫封控,我们预计2022Q1公司到店及酒旅业务收入增速将有所放缓,同比增速约15%+,OPM短期受疫情扰动略有下滑。

新品类、新用户、新需求,到店业务增长韧性强,我们看好公司到店业务的长期增长潜力。我们认为公司出色的地推能力,美团+点评已形成的品牌认知和用户心智,以及平台积累的大量UGC内容,已形成稳固的竞争壁垒,同时公司提供的LBS广告更匹配中小商家营销需求,在商家端具备营销效率优势。我们认为公司到店业务龙头地位稳固,增长将持续受益于:

1)新市场:公司持续加强下沉力度,市场空间广阔的中低线城市渗透率提升有望成为新增长点;

2)新品类:1)服务业行业规模大且品类多,但仍处于线上化初期,品类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2)医美、宠物、密室逃脱、剧本杀等高客单价新业态高速增长,由于新兴业态受众以90、00后的年轻人为主,线上营销需求大;

3)新用户、新需求:随着90、00后逐渐成为消费主力,公司有望持续挖掘年轻人的消费需求,抓住新业务、新爆点、新机遇,带动广告收入稳步增长。

新业务:精细化运营持续改善盈收能力,静待长期价值释放

我们坚定看好以美团优选、闪购、买菜为主的新零售业务的长期战略价值,预计该业务将为公司激活更多潜在用户,稳固B端商户资源,丰富供需两端,进而提升平台价值,同时看好新零售业务成长为公司业绩的第三增长曲线。展望2022Q1,我们预计新业务亏幅相比2021Q4将进一步缩窄至约95亿元,其中美团优选亏幅将缩窄至约60亿元。

美团优选:激活低线城市用户,我们预计其UE水平将持续改善。新业务亏损主要受优选业务亏损影响,我们认为社区团购行业竞争格局已明显分化,发展趋于理性,美团优选已度过快速起量阶段,未来将通过精细化运营、优化物流履约网络以强化供应链能力、提升件均价及商品毛利率,改善UE水平,实现亏损幅度收缩甚至盈利。

美团闪购:培养用户即时零售习惯,我们预计其盈利能力将在补贴缩紧后得到体现。美团闪购可充分利用非餐时间段的运力,提升骑手人效,短期看美团闪购有望培育用户“万物到家”的消费习惯;长期看,随着补贴降低,UE水平有望改善,美团闪购有望凭借时效性优势成为餐饮外卖业务的重要补充。

美团买菜:深耕高线城市,注重高质量发展。前置仓模式下,美团买菜聚焦高线城市用户的“生鲜到家”需求,持续优化运营,扩城节奏相对缓慢,但发展质量佳,我们认为美团买菜作为公司生鲜业务的重要补充,亏幅将持续收窄。

风险提示

外卖骑手成本上升;

市场监管风险;

新业务亏损风险;

疫情扩散超预期风险。

(文章来源:东吴证券)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