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课题组日前发布《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提出当前金融支持生物多样的重要约束在于“生物多样性项目以公益或准公益为主,项目周期长、回报能力有限,短期内经济效益难以实现。”此外,《报告》还谈到一些项目缺乏合适的承贷主体,还款来源不足。
点评:与此前诸多领域相似,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所遇到的主要挑战是外部性问题。尽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重大,但很容易沦为“公地悲剧”,陷入人人重视但无人负责的尴尬境地。因此,尝试通过适当的激励措施将外部性内生化尤为迫切。在这方面,绿色金融等领域已有诸多尝试,包括政府对相关项目进行风险补偿、为支持生物多样性的金融项目提供低成本的资金等。笔者认为,在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方面,既要出台明确的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提供支持;更要善借市场逻辑,包括探索将公益性项目与经营性项目进行市场化嫁接,推动生态资源实现从资源到资产的变迁等。
养老产品应更加清晰透明
国民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涛近日表示,商业养老产品应该做到简单易懂。很多消费者觉得合同很难看明白,操作过程中的收费很不透明,机构内部的运作过于复杂,而养老产品的合约和运作机制应该让老百姓看得明白、搞得懂、好操作。
点评:随着理财市场刚性兑付预期打破,不少人都在选择合适的理财产品时犯了愁。特别是养老金融产品,大多数人的预期是“低波动+相对合理的收益率”。但复杂的合同让非专业人士很难看懂,名义上很低的费率也有可能还有其他附加条件,这些因素让不少老百姓望而却步。在很多消费者眼中,过于专业的合同形成了较高门槛,让大家初期难以理解,后期更难以维权。当然,也必须看到,想要推广更多“看得明白、听得懂、好操作”的金融产品,需要多方协同。首先,要求金融机构要更接地气,不要用“术语”唬人,用清晰易懂的表述介绍清楚;其次,工作人员应该业务更专业、服务更耐心,为客户认真分析相应产品特点;最后,金融消费者也必须提升金融素养,不能盲目追求高收益或一味要求“保本”,应该明确自身合理需求,优化资产配置。
数据治理需有长期思维和系统思维
江苏银行信息科技部数智创新部副总经理王云峰近日表示,数据治理本身的范围比较广,需要有强大的战略定力来推动。当前,银行的数据来源较多,既有内部沉淀的数据,也有外部引入的数据或者全量数据,数据结构较为复杂,在数据治理过程中,银行业需要重点关注数据的对标和落标问题。
点评: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已被公认为重要的资产,但在实操层面,不少机构连基础的内部数据归集、应用都无法做好,更遑论推出数据产品,或借此指导业务创新。可以说,优化数据治理显得尤为迫切。而在推动相关业务时,必须要有长期思维和系统思维,提前明确数据统计的格式和标准,并分析哪些数据建模后能更好地为实际业务场景赋能。否则,如果各个部门、各个机构都各行其是,归集、统计的数据也难以被系统识别或高效利用。因此,公司需要统一标准,以技术驱动业务的创新发展,以业务反哺技术创新,真正实现高质量的数据治理。 (点评人:马梅若)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