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的眼睛就像一个球,它的前半部分是黑眼珠、眼白,而眼底就是眼球内后部的组织,即眼球的内膜——视网膜、视乳头、黄斑和视网膜中央动静脉。实际上,眼底也是诸多眼病与身体慢性疾病的“晴雨表”。

据世界卫生组织《世界视觉报告2020》数据统计,全球至少有22亿人患有视力损伤或盲症。同时,截至2020年,全球约有3700万盲人和1.24亿视力低下者,四分之三的盲症病例是可治疗或可预防的,惊人的数字背后“眼底病”常常是被忽略的“黑暗杀手”。

另据《三百万体检人群健康蓝皮书》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超过7成人存在眼底异常。眼底病是眼球后部组织疾病的统称,临床上常常将玻璃体与视网膜疾病称为眼底病,具体疾病很多,比如玻璃体出血,视网膜裂孔,黄斑病变,视网膜动脉阻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神经疾病等等。眼底病对人的危害主要是影响视觉能力,严重的可至盲。但遗憾的是,不少人在体检时往往忽视眼底检查,导致不少慢性疾病被忽略。


(资料图)

在进博会期间,中华医学会眼底病学组组长许迅教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眼底病主要的病变包括像老年性的黄斑变性,糖尿病引起的一些病变,还有高度近视眼的眼底病变。“这些疾病种类比较多,而且损害以后功能影响也非常大。其实中国除了白内障以外,最大的低视力群体都是得了眼底病。”许迅教授说。

每年新增眼底病患者超300万

目前我国共有各类眼底病患者超4000万,近50%的患者年龄分布在40-60岁之间。我国每年新增超过300万的眼底病患者走进医院,但正确治疗率不足20%。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年龄相关性眼病、代谢相关性眼病日益凸显,眼底病已成我国最主要不可逆致盲性眼病。

为何会有如此庞大的眼底病患者?许迅教授解释道,首先,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快,老年人预期寿命的延长,使得老年性的黄斑变性这类眼底病进展非常快;其次,中国大概有一亿多的糖尿病患者,其中大概三分之一有眼底的并发症,还有大概九分之一有糖尿病的眼底的黄斑水肿;此外,近视眼在中国的发病率特别高。近视眼一旦成为高度近视眼,在成人到老人阶段,特别容易出现并发症。

“基于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代谢疾病的高发等因素,中国眼底病现状严峻,眼底疾病问题凸显。”许迅教授说。

从解剖结构来看,位于眼球里面最后方的视网膜被称作眼底,对视觉极为重要的黄斑,也位于这个区域,这些部位的病变统称为眼底病,常见的眼底病类型有老年性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高度近视性眼底病变、视网膜脱落等。眼底病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大多对视功能的损害较大,如果不能有效预防、延缓眼底疾病的进展,最终会导致患者视力受损,甚至失明。

这也使得一直以来眼底病的治疗是眼科的难题之一。为此,今年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21-2025年)》,针对屈光不正、白内障、眼底病、青光眼、角膜盲等重点疾病制定诊疗规范,特别强调提高眼底病、青光眼的早诊早治能力,降低疾病负担和致盲率,逐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眼底疾病的筛查能力,眼底病成为新五年核心关注病种。据统计,在4种(青光眼、白内障、角膜疾病及其他)最主要致盲的眼部疾病比例变化中,眼底病已经成为最受关注的致盲性眼病。

IQVIA艾昆纬的一项调研显示,由于床位不足、住院难、流程复杂等诸多原因,眼底病患者从确诊到玻璃体腔注药治疗的等待时长平均长达两周至一个月,有超过30%的患者在此过程中流失,错失规范化诊疗的机会。这一现象亟待打破。

眼底疾病患者存诊治难痛点

好在随着玻璃体切除手术的开展,眼底微创手术使诸如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出血、增殖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不再成为不治之症,抗VEGF药物眼内注射及眼底激光的广泛应用也使黄斑变性、视网膜静脉阻塞、脉络膜肿瘤等患者的治疗情况带来了一定的助力。

中国日间手术联盟眼科专委会主任委员魏文斌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玻璃体腔注药是治疗眼底病的一个重要的治疗方法,也是最基本的治疗方法。由于眼底病是在眼球的最深部,治疗往往都很难达到眼睛里面去。那么一些常见的眼底病,影响视力的眼底病,都是要靠玻璃体腔给药来治疗。

“玻璃体腔注药术”被认为是眼科疾病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由于眼睛的特殊性,全身用药(口服或者静脉输液)、局部点眼药水等方式在一些眼内疾病很难达到治疗疾病所要求的药物浓度,从而影响了疾病的治疗效果或达不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玻璃体腔注药术通过把药物直接打在眼睛的玻璃体腔内,使药物能够最快抵达病灶,实现快速有效的治疗效果。目前,玻璃体内注射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眼内操作,且数量逐年增加。

但即便眼底病的治疗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还是存在很多的不足,比如治疗后视力的不完全恢复和视功能的有限改善、治疗费用的昂贵以及多次重复治疗的可能,而且很多病变单一的方法并不能达到目的,需要多种方法联合使用,以上种种局限都为眼底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挑战。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院长李筱荣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目前玻璃体腔注药治疗患者面临三大挑战:

一是,反复挂号,一床难求。患者需面临诊断、检查、住院、注药、复查等多次挂号,且住院平均等待时间7天,患者复诊治疗的时间长达一个月;

二是,耗时久,流程复杂。检查项目多,治疗流程复杂,患者就医体验差,不到一半患者愿意再次复诊;

三是,疫情导致住院难度增加。疫情期间住院床位进一步收缩,住院的床位少,大多数患者需要等待两周以上才能进行治疗,在治疗流程上各地也不尽相同,治疗等待期大幅延长,患者进出医院流程复杂,住院更难。

如此,玻璃体腔注射给药治疗的该给药方式也影响了患者的依从性,且如何提高患者的规范性治疗也成为当下临床急需关注的重点方向之一 。

玻璃体腔注药中心建立成趋势

根据最新的国家三级医院考核标准,日间手术模式成为了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新国考要求:符合条件的三级医院应当稳步开展日间手术,并逐步扩大病种范围,同时逐年增加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的比例,缩短患者等待住院和等待手术时间,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力争“十四五”末,三级眼科专科医院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的比例要达到60%。

眼下,“玻璃体腔注药中心”这种新模式被认为可以为眼底病患者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的同时,也让患者感觉更便捷、更舒适。而一站式玻璃体腔注药中心也不断在全国开始铺设。

魏文斌介绍,一站式玻璃体腔注药中心模式具有诸多优势。例如,流程优化,提升运转效率。一站式门诊玻璃体腔注药中心采用门诊独立中心模式,门诊建立单独注药手术室,患者一般可在24小时内完成打针全程;加速床位流转。目前在运营的中心主要采用固定+轮岗+助理医师组合的方式,不强制要求专职医生只从事注药操作,可同时承担眼底其他手术或者门诊任务,避免因注药手术过于单一影响自身发展,这样的组合方式使得医生有不同分工但是又不限制医生未来发展方向。

建立一站式玻璃体腔注药中心模式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一站式玻璃体腔注药中心可以提供一个相对比较集中的区域,使患者在这个区域完成这样一个玻璃体腔注药。该模式的优点在于方便患者,比较便捷,节约了时间。

但建立一站式玻璃体腔注药中心也有一定的标准。李筱荣谈道,一是,医院需要具有一定的规模,接待的病人也要具有一定的数量;二是,硬件条件、环境条件、设备条件、人员,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三是,医生注药能够达到一定的安全性,特别要求一站式玻璃体腔注药中心的医生需要经过SOP(标准作业程序)的培训。只有达到上述标准的医院以及相关注射医生,才具备建立一站式玻璃体腔注药中心的资格。

这也使得,当下,提升医院的整体软硬件设施质量,提升医务人员的一站式服务能力成为重要方向。

“建立一站式玻璃体腔注药中心,不仅给注药的患者提供一个便捷性、独立的空间,让他在这个区域,包括从预约到来注药,病历的书写、术前的准备,到打针,都能够在这个区域完成,并且通过信息化的建设,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可以通过手机端来进行交流,给患者进行进一步的宣传教育,包括随访的提醒。这也为医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数据库,便于科研的研究。”李筱荣说。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