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院所科技资源丰富,企业提升创新能力,产学研合作是重要途径。如何搭建企业与高校院所的联系桥梁?中小企业遇到技术难题怎么找专家求助?针对这些痛点,2020年5月,中国科协启动“科创中国”服务行动,通过引导优质科技资源下沉产业一线,促进科技与经济高效融合。


(相关资料图)

两年过去了,“科创中国”进展如何?企业是否受益?

企业提需求

遇上技术难题,“科创中国”联络员来帮忙

力博重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散料物流输送装备的制造企业。“我们的产品,不少要根据用户的需求来研发,碰到技术难题,要是能有高层次专家来指导就好了。”企业副董事长张媛介绍,随着企业的快速成长,创新能力不足成为发展的拦路虎。

像力博重工一样,缺少高层次专家资源是不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痛点。针对这一现实需求,在“科创中国”支持下,泰安市科协组建了“科创中国”联络员队伍,通过汇聚企业共性需求等方式,搭建起中小企业对接高端专家的桥梁。

2020年6月,在泰安市科协协助下,力博重工联系上了电机设计与控制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夏长亮,并达成了合作意向。之后,力博重工陆续与中南大学、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开展对接,2020年11月,中国有色金属学会还在该企业建立了工作站。得益于技术能力的跃升,成立时间不长的力博重工,成为行业内的一匹黑马。

近年来,泰安市科协深入挖掘企业需求,建立起了人才、技术、项目需求库。“科创中国”联络员通过对接,打通供需两端,帮助当地企业解决关键核心技术120多项。

经过发酵、烘焙、分筛的青茶叶加入压制模具后,在生产线上自动输送,到达指定地点便紧压成型。湖北赤壁赵李桥茶业有限公司车间的自动化生产设备一边运转,工作人员一边监测各项指标数据。

公司总经理李鹏程介绍,过去,企业生产加工以手工操作为主,一条生产线需要约10名工作人员,标准化程度低,产品质量难以控制。有了这条自动化生产线,企业节省了人力成本,青砖茶压制速度也提升约30%,生产环境和茶叶质量进一步改善。

湖北咸宁市赤壁青砖茶历史悠久,近年来,随着市场逐步扩大,传统加工模式下的制作工艺繁杂、生产效率低、人工成本高、质量安全难以保证等问题突出,亟须升级改造传统生产线。

围绕这些难题,在咸宁市科协等单位帮助下,“科创中国”联络员一方面梳理企业技术痛点;另一方面,沟通、组织茶叶发酵、机械、自动化等领域专家,共同开展技术攻关。在这些既懂技术、懂企业,又熟悉成果转化过程的“科创中国”联络员的帮助下,新技术、新工艺生产的青砖茶产销两旺,正成为湖北的新名片。

活动搭平台

抓住交流机会,集聚人才,推动产业创新

不久前,科技界一年一度的交流盛会——中国科协年会在湖南长沙举办。以此为契机,今年上半年,中国科协组建的10个团队,分赴湖南各地一线,围绕先进制造业、种业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开展专题调研,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决策咨询建议。

湖南花垣县石栏镇猫儿坡村,数千亩湘西黄金茶依山势铺开。花垣县五龙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茶园里,“中国十八洞 世界黄金茶”的红色标牌非常显眼。今年6月,这里迎来了一批特殊的访客。

“可以种一些三叶草,以草除草,不仅节省人力成本,还可以增加土地肥力……”说话的是宋宝安院士,茶农听得入迷,并不时向他请教。作为科协年会活动的一部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宋宝安、柏连阳为代表的10多名农业专家学者,正在为当地茶叶种植把脉问诊。

“茶园里用来诱虫、杀虫的黄板,是一种落后的病虫害防治方法。黄板挥发出来的化学物质,对茶叶品质危害极大。”柏连阳院士告诉茶农,病虫害的防控,要搞清楚最主要的病虫害,有针对性地做好防控。听完专家们的现场教学,茶农感叹:大专家果真不一样!

“科创中国”启动以来,科协年会更加注重集聚专家资源,服务地方产业创新。在山东青岛,工业互联网创新企业与顶尖专家深入互动;在黑龙江,院士专家走到田间地头,为秸秆综合利用建言支招。

2019年10月,由中国科协与浙江省政府共同打造的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落户温州。两年多来,该活动不仅成为青年科学家的交流平台,也是温州创新创业发展的窗口。

“峰会不只是开会时热闹一阵,办活动是载体,引才引智是手段,让科技支撑产业发展才是目标。” 温州市科协工作人员介绍,借助峰会平台,抓住全国各领域的技术专家、青年才俊汇聚温州的机会,当地开展了多场务实的产业对接活动。2020年峰会期间,约5000名民营企业负责人参加了峰会各项活动,电气、鞋革、汽车零部件、泵阀、塑编等本土特色行业企业与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等10多家国家级学会对接,开展项目研发、成果转化等50多项。

包括峰会在内的一系列创新举措,让温州正逐步成为浙南地区的创新高地。“过去,说起温州,很多人的印象是商业城市;现在,这座城市的创新属性越来越强,当地企业也有兴趣投资硬科技项目了。”温州市科协工作人员表示。

学会送服务

顶尖专家深入工厂车间,问诊把脉出良方

大连工业大学教授郑来久是纺织领域的权威。针对纺织印染行业废水排放量大、污染环境等隐患,他带领团队长年攻关,开发出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技术。与传统水介质染色相比,该技术路线全过程无水消耗,无须漂洗和烘干,为纺织印染清洁化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

2020年3月,中国科协所属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牵头成立高技术纤维与现代纺织科技服务团,郑来久团队应邀加入。2021年,科技服务团来到“科创中国”试点城市泉州,通过深入生产一线考察,当地纺织企业看中郑来久团队的技术,团队也需要在应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两者一拍即合,随即交流合作事宜。经过协商,郑来久团队与泉州石狮市中纺学服装及配饰产业研究院携手,为当地纺织产业开展成果转化技术服务。

优质科技资源难以下沉到产业一线,是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堵点之一。针对这个老大难,由院士挂帅,“科创中国”成立了140余个科技服务团,每年组织上万名科技工作者走进工厂车间,为企业创新问诊把脉。

2021年,高技术纤维与现代纺织科技服务团组织200多人次开展实地调研,足迹遍布江西九江、福建泉州、江苏常州等地的纺织类产业。其间,科技服务团挖掘企业有效技术需求约200项,并根据企业的具体要求,与专家有针对性对接。应纺织企业需求,经过充分评估论证,中国纺织工程学会还新成立了10个技术研发中心,搭建起长效服务机制。

“科创中国”启动以来,许多像“高技术纤维与现代纺织”科技服务团一样,集聚优秀人才的学会逐渐化身科创平台,主动为企业创新开展服务。

焊接对制造业极为重要。我国是世界上焊接材料第一生产和消耗大国,但存在焊条、焊丝品种不全,高端焊材依赖进口等问题。

为提升我国焊接行业水平,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牵头组建的高端装备制造科技服务团,深入焊材生产重镇天津,与天津市科协等单位联合,依托当地领军企业,建立了“高端焊接一体化研发中心”,所制定的技术路线为传统焊接向现代转型提供了新理念。同时,科技服务团解决了焊接生产过程的信息碎片化问题,研发的“焊材—工艺—装备”一体化技术将有效提升高端、特种焊材制造水平。

在无锡,新一代信息技术如何与制造业更好融合,是企业面临的难题。中国电子学会牵头组建的物联网产业科技服务团,为当地数字化转型提出了很多有效的建议;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牵头组建的科技服务团,先后与辽宁鞍山,山东淄博、泰安等地的100多家企业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几十次,破解了许多技术难题。

据介绍,经过两年多发展,目前“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和园区数量已扩大到65个。中国科协科学技术创新部部长刘兴平表示,中国科协将进一步完善机制,更好激发科研人员服务企业创新的积极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