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人类可能真的靠‘喝西北风’就能吃饱了。”这一看似天方夜谭的论断,正在实验室、工厂里真实上演,利用合成生物技术,科学家们“变”出了淀粉、葡萄糖、蛋白质、人造肉等各种我们想要的物质。麦肯锡预测,未来全球70%的产品都可以用生物法生产。凭借着强大的科技潜力、产业前景,合成生物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争抢的科技高地主战场之一。

作为合成生物产业的后起之秀,近年来深圳光明科学城合成生物产业迅速崛起,已基本完成全产业链布局,目前全国合成生物产业有一半集中在光明科学城。合成生物产业为何会在光明形成集聚之势?发展前景如何?资本市场对此怎么看……本期资本市场新地理,我们探访深圳光明科学城合成生物产业。


【资料图】

科研-转化-产业的

“光明样本”

“深圳光明科学城在全国合成生物学领域的领先地位,归功于各方面的率先布局,为合成生物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助力深圳光明打造一个全球合成生物学的科研与产业高地。”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主任罗巍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2017年12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合成所”)成立。2018年,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获批建设,选址光明科学城。2019年1月,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合成院”)作为深圳市首批基础研究机构开启筑巢引凤新篇章。2020年,光明区政府和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合作共建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打造“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2020年,深圳理工大学(筹)成立合成生物学院,为产业源源不断培养青年人才。合成所成立至今,已初步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预计今年年底,项目设备总投资近10亿元、全球首个合成生物领域大科学装置将在光明科学城亮相。作为支撑基础科学和多学科交叉前沿研究的公共平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科学技术取得核心突破的重要“利器”,也是吸引科学家与企业家来此发展合成生物的最大动力。近年来,合成所从海内外引进了一大批合成生物行业“大牛”,带来了许多全球顶级水平的商业项目。这些早期布局,为深圳后续的合成生物学发展筑牢了根基。

资料显示,近五年来合成所在合成生物部分细分领域前沿项目上已达到了与国际先进水平并跑的水平,其成果刊登在《Nature》、《Nature Biotechnology》等顶尖期刊上。正如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刘陈立所说,“在大国竞争中,目前合成生物学还没有拉开差距,处于大家齐头并进的状态,这也是很重要的机会。中国在很多科技领域都是跟随者,但在这个领域有机会去做引领者。”

在勇于攀登学术高峰的同时,光明合成生物产业也注重前沿科研成果转化,用钻研出来的技术做出现实的产品,即“沿途下蛋”,这是对“科研-转化-产业”这条可持续发展创新生态链的形象比喻。

穿实验服的和穿西装的在同一栋楼里,一个技术问题可能在电梯间交流就解决了。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创新中心上演。该中心是由光明区政府和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合作,一栋7层的大楼,被改造为“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楼上”科研人员利用大设施开展原始创新活动,“楼下”创业人员对原始创新进行工程技术开发和中试转化,大大缩短从原始创新到产业转化的周期,这一全国首创的产研转化模式已被国家发改委列入47条全国推广的深圳经验之一。截至2022年6月,创新中心已组织8批次共81家企业遴选,孵化器和后续拓展园区吸引落地29家企业。

企业点赞“楼上楼下”的

“深圳经验”

深圳市赛特罗生物是首批入驻创新中心的企业之一,公司曾承担科技部“十二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等一批课题研发工作,技术指标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取得了20项发明专利授权。其CEO张利峰表示,入驻创新中心是最明智的决定,“很多仪器非常昂贵,如果全部自己配置,几千万也不够。但在这里,我们想使用仪器只需要做相应的登记,很快就会被许可使用,十分便利。”

“即将搬离创新中心,内心有诸多不舍,也深刻体会到,原来之前柏垠享受了中心这么多的便利和支持。”深圳柏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CEO崔俊锋感慨地说道。

柏垠生物成立于2021年3月10日,同年11月1日“拎包入住”创新中心。“毫不夸张地说,真的是拎包入住,中心为初创企业提供了优质的创业环境、建设开放共享的办公空间和高端实验技术平台,从水电等琐碎事情到精密的仪器和设备的使用,创新中心都提供一条龙服务,不需要企业操心。”崔俊锋表示。

柏垠生物的另一位创始人是崔俊锋的大学同学钟超。钟超博士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并在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麻省理工学院完成博士后工作,2020年回国。目前钟超身兼两重身份:一个身份是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材料合成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另一个身份是企业家——柏垠生物创始人。

有赖于创新中心“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钟超这两个身份的切换速度可用分钟计算:7楼是他的实验室,他在这里带领课题组进行“从0到1”“从1到10”的原始创新研发;企业有需要时则走到位于5楼的柏垠生物,指导公司开展“从10到100、到无穷大”的商业化应用,课题组里的博士也可以随时随地与企业的工程师展开交流。

崔俊锋表示,这种模式下,公司尽享楼上产业应用研究和楼下企业孵化的便利,“大家都在同一栋楼里,技术交流十分方便,遇到问题马上当面交流讨论,其研究成果的转化效率是难以想象的。”

目前柏垠生物是产业创新中心占地规模最大和人员数量最多的企业之一,开业至今短短1年多的时间,公司团队规模已超过30人,其中包含6位博士、10多位硕士。随着企业快速发展,柏垠生物已经在光明区合成生物产业园租赁了4000多平方米的中试基地。

罗巍介绍,创新中心定位是服务初创企业,如果发展到一定规模,需要更大的产业空间,可以申请入驻距离创新中心仅几公里的专业合成生物产业园,那里不仅具备完善的废液、废气、废渣等处理设施,且在租金上有极大优惠。

根据光明区相关政策,入驻合成生物产业园的企业,将连续3年给予最高45元/平方米/月的租金补贴,每年每家企业资助金额最高500万元;对估值达到20亿元以上或年产值超过2亿元或年纳税超过1000万元的合成生物企业,可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给予每年每家企业最高1000万元的租金补贴。

赛桥生物是合成生物产业园第一家入驻的合成生物企业,这家成立于2020年2月的企业,已发展成为国内细胞与基因治疗仪器设备头部企业。2022年开始,赛桥生物每个季度都有一款主打产品上市并批量交付客户。公司董事长商院芳表示,“光明以科学立城,政策扶持力度大。”

争相入场的投资机构

合成生物学领域正掀起新一波创业与投资浪潮。据美国合成生物学媒体Synbiobeta统计,2021年是有史以来合成生物初创公司总体投资趋势最好的一年,总共获得投资近180亿美元。今年,这个纪录可能还会再创新高。

在国内,头部投资机构几乎全线入场:高瓴投资了蓝晶微生物、引航生物等;红杉投资了衍微科技、微构工场等;经纬投资了恩和生物、微元合成等……一级创投市场的热情也传导至二级市场,如科创板的凯赛生物、华恒生物,主要产品是生物基尼龙和生物合成氨基酸,凯赛生物当时的发行市盈率达到120.7倍,而2021年4月上市的华恒生物,发行价23.16元/股,最新价格已接近125元/股。

光明的合成生物相关企业,也获得资金的青睐。赛桥生物在过去24个月内连续完成4轮超过2亿元融资,投资方包括经纬创投、德联资本、水木创投等,这家成立仅两年多的企业,估值已达10亿元;开业1年多的柏垠生物,也已完成3轮融资;致力于蛋白质和多肽生物合成的百葵锐(深圳),也已经完成了3轮融资;星赛生物近日官宣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

“基石资本先前投资了华恒生物,近期投资了柏垠生物。还有几个十分优秀的合成生物项目正在积极推进。”基石资本投资副总裁张之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从实验室到工厂并不容易。张之宽表示,基石资本首先会倾向于出手投资商业化路径清晰的公司,“我们见过很多公司有很先进的技术,但缺乏商业化落地的场景或者合理的商业模式,这样的企业往往容易被赋予虚高的估值,而在长时间内缺乏自我造血的能力。”

其次,希望投资有复合背景的团队。从技术层面来看希望团队有跨学科的背景,有生物、生信、材料学、AI等相关学科的人才储备。从公司运营层面来看,管理团队有来自学界和产业界高管成员。

“合成生物学已经过了实验室阶段,如何放大产量、如何合理产品化及触达潜在客户是这批新兴合成生物公司面临的普遍挑战。如果管理团队全部来自学界则公司容易在商业化阶段踩坑,而如果全部来自产业界则容易在研发端乏力,因此有一个复合背景的高管团队是极其重要的。”张之宽表示。

从应用方向看,基石资本会更关注合成生物应用在大化工领域的项目,即以合成生物法替代传统化工方法来进行生产制造。

站在企业的角度,又看中投资机构除了资本之外的哪些助力呢?以柏垠生物为例,崔俊锋表示,公司现在属于发展早期,处于很关键的阶段。一方面看中在资本投资圈有很好品牌效应的资本方,公众会更关注他们投的一些企业,这能够提升柏垠生物的企业形象;另一方面看中一些和产业端关系紧密的资本方,能够带来现成的商业机会,这对于初创企业而言是迫切需要的。

值得一提的是,合成所还成立了国内首只合成生物产业基金。出资方包括深圳市天使母基金、光明引导基金,以及一些社会资本,主要是面向合成生物领域早期的优质项目进行投资,依托于合成生物研究所的科研成果,将大大提高对于早期项目的精准把握。

目前在创新中心孵化的企业中,累计估值已达近百亿元,融资总额超10亿元,重点布局9大赛道,其中“医疗健康”赛道9家,融资总额近3亿元;“诊断、检测设备与技术”赛道7家,融资总额1.2亿元;“生物分子、途径与线路工程”赛道5家,融资总额超2.5亿元;“基础理论、建模、自动化”赛道2家,融资总额3亿元;“食品、消费与农业”赛道2家,融资总额2000万元;“基因合成组装、DNA存储与生物计算”赛道1家,融资总额近2000万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赛道1家;“合成生物产业配套”赛道1家;“材料与能源”赛道1家。

人才、场地仍需补短板

合成生物学被誉为未来改变世界的十大技术之一,也是中国在技术上弯道超车的机会。在我国,上海、深圳、天津三个城市在合成生物学领域发展迅猛,其中最典型当属深圳,在今年6月深圳出台的“20+8”产业政策中,8个未来重点产业发展方向中合成生物居首,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决定,对合成生物产业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作为光明区重点发展的产业,地方政府也对该产业的发展持续加码,并于2021年10月发布全国首个合成生物领域专项扶持政策,俗称“四个1000万”,即重点科技专项支持最高1000万、用房租金补贴最高1000万、GMP厂房改造补贴最高1000万、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最高1000万,为产业的后续发展提供助力。

对此,罗巍表示,“过往成就只是说明,光明科学城在这个领域取得了一些先发的优势。打造任何一个产业高地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长时间的艰苦和努力都是不可避免和必要的,大概需要15~20年。”

对于企业而言,当下最大的困扰来自两个方面:人才和场地。

合成生物是一门交叉学科,交叉了生物、工程、计算机、材料、化学、物理等学科,这样的复合型人才极其稀缺。“我们只能从各个领域找来特定学科的顶尖研究人才,通过他们的合作研究出我们想要的成果,因为要想在这个领域获得巨大的发展,每个板块都要做到最好,招最优秀的人,不能有短板。但这种用工方式,企业用工成本巨大。”崔俊锋表示。

他认为,合成生物产业的提升需要培养人才梯队,这需要政府的大力推动以及落实。深圳合成生物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值得一提的是,位于光明区、正在筹建的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前瞻性设立全球首个合成生物学院,未来将培养从本科到博士的合成生物专业人才。

赛特罗生物则希望能租赁到合成生物产业园区的产业空间。一是有租金补贴等政策红利;二是可以和同行聚在一起,相互交流与学习;三是作为专业的合成产业园区,各项设施都符合产业标准,给企业省去了很多麻烦。“如果不在园区,类似环评、医疗废弃物处理这类问题,企业可能半年都搞不定,所以能租到合成生物产业园是最理想的。但现在产业园区太紧俏了,完全不够用。”张利峰表示。

对此,光明区发改局透露,将筹建改造100万平方米专业化产业园,集聚超过100家合成生物优质企业,建设功能更为完备的创新综合体,发放近1亿元的金融补贴,实现“0-1-10-100”的合成生物科学与产业生态布局,加速科研经济产出。并将进一步搭建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的一流服务平台,系统打造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体系,供给高品质专业化的一流产业空间,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成果产业化基地。

罗巍表示,目前市区两级都非常重视合成产业的发展,但希望在政策落实的过程中能更多认识到合成生物以及整个生物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这类产业不光前期研发投入大,而且形成产值回报的周期相对比较长,需要各界持之以恒、坚定不移地支持,才能得到丰厚回报。

“我们希望在未来,大家一提到合成生物马上就想到深圳光明,希望把光明科学城打造成全球的合成生物科研与产业高地。”罗巍向记者表示。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