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数据显示,我国进入轻度人口老龄化社会,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64亿,占比18.70%。人口老龄化会加重家庭养老负担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压力,但也让银发经济成为朝阳产业。根据中国社科院《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预计到2030年我国养老产业市场可达13万亿元。

“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是人生最重要的几件事,互联网已经充分渗透进“衣食住行”,又将如何改变这个13万亿的养老市场?

“入场9年,我踩中银发经济伪需求”孙黎黎阿姨养老咨询创始人

孙黎在养老行业创业已有9年,他尝过提前踏上风口的喜悦,也无数次感到过迷茫,岁月积累,他看到国内养老行业变化轨迹。

“踩坑”互联网社区医院

2012年,我国开始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一年后,《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发布,意味着国家层面为行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孙黎想打造真正为老人所需的服务,利用互联网整合社区医院、医生与老人两端资源,定时上门为老人问诊。

当时在孙黎看来,这能消除老人看病的痛点,然而他很快就被现实打脸。孙黎观察到,他的母亲常去三家医院问诊,虽然排队时间较长,但老人们有闲余时间,更何况还能报销。

但此时已为时已晚,前期项目融资几乎“烧”光,新的投资跟不上,项目不了了之。

不要用代入感投入创业项目

“定时上门为老人问诊”的创业项目失败后,孙黎对此进行了反思,他认为创业者不能把对老人的代入感当作老人真实需求来开发产品。在他看来,市面上不断有符合老人“伪需求”产品上线,比如智能血压仪。

孙黎认为,如果老人身体出现不适,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就医,一台智能硬件无法解决健康问题。现在,不断有新的玩家入场,健康品盲盒、在线老年大学等新事物不断诞生。尽管有创业者认为这些新事物能够打动老人,但在孙黎看来依旧是伪需求。“老人真正需要的是陪伴。”在孙黎看来,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老人愿意参加线下健康讲座和去老年大学,他们也有社交需求。“不要以自己对老人的傲慢与偏见来做创业项目”,这是孙黎的一句忠告。

社区养老公寓或是下一个风口

孙黎也曾被风口眷顾,在上海尝试拓展社区养老公寓,一来念旧的老人愿意住得离家近一点,二来老人们需要一定的社交。

孙黎投资100张床位左右的微型社区公寓,2年内实现回本。在孙黎看来,北上广等大型城市不仅是北漂、沪漂、广漂一族的聚集地,也可能是外来务工者父母看病养老的聚集地,“十年之内,一线城市会成为中国最大的养老院。”

届时上海会如何变化?孙黎认为,未来上海或许会像日本一样,便利店中会上线问诊、医疗等服务。比中国更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日本为老人专门配备了老年KTV、老年理发店等设施,有了可参照的前例,孙黎对这片市场充满期待。

让更多老人用得起医疗养老机器人

李学威新松机器人教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这些年来,李学威只干了一件事,推动机器人更深融入养老服务业。作为新松医疗与服务机器人事业部总经理、教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李学威认为身体失能不应成为追求尊严和生活品质的阻碍。

科技让失能者重获尊严

行走辅助机器人、智能护理床、非接触智能监测仪……现在新松已经推出了数十款应用于养老领域的机器人,这一切几乎是从零起步:国内没有专业的标准,他们就参考国外的标准;将使用者按身体各部位失能程度细分,仔细研究每一类人的需求;为了让老人、失能人群用得更加舒适,他们带着产品来到医院、养老院,和老人、医护人员充分交流,不断迭代升级……

后来,新松又把AI、人机交互等技术融入智能护理床中,除了为手部移动不便的老人加入声控功能,还为语言交流不便的病人加入眼控功能,患者通过眼神移动就能操控护理床。“当看到患者使用我们的产品,他们的身体仿佛被激活,那种兴奋感溢于脸上,这是最令人动容的。”李学威说。

让更多老人用得上、用得起

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是会有意外发生。甫一开始,李学威便遇到了产品推广不出去的难题,“刚开始我们定位于高端产品,却发现大部分人承受不起。”

为了让更多人“用得上、用得起”,李学威和同事们调整了产品定位,从工业品向民品转移,在技术材料、工艺路线上压降成本。他们研发出10000元以内的无源可穿戴式下肢助行器、不到5000元的行走辅助机器人等平价产品。

为智慧养老添砖加瓦

2020年,新松医疗康养产业顺利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注册证》,并获批《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拿了医疗器械许可证,意味着产品可以纳入医保目录,老人能用医保购买我们的产品,医院也能产生经济效益。”李学威很欣慰。

康复辅具社区租赁服务是李学威认为今后要发力的重点。2019年四部委确定13地为首批试点地区,作为试点之一的上海今年将实现全市覆盖。上海户籍75周岁(含)以上老年人以及60-74周岁低保、低收入老年人租赁目录中的产品,可享受辅具租赁服务价格50%补贴,每人每年补贴上限3000元。

现在,看到各地都在加快推动智慧养老,这让李学威感到兴奋,真正的改变正在来临。

离死亡最近的人马雷一空网CEO,从事互联网殡葬

马雷,一位离死亡最近的人,接触过上千名死者,在互联网殡葬行业从事7年。他见证了云祭扫、数字遗产的演变,也试图改变殡葬行业的暴利以及中国人逐渐遗忘的朴素的生死观。

互联网改造殡葬行业

马雷创办的一空网主要提供一站式殡葬服务、全国墓地在线销售、网上祭祀、网上族谱库、捐献器官,还会销售骨灰钻石、3D打印骨灰盒等殡葬产品,线下则有入殓师服务、临终关怀、人才培训等。

如今,70后、80后逐渐成为操办葬礼的主力人群,他们已经养成互联网搜索的习惯,但是,马雷发现,这几个代际的人群越来越重视“生”,却对“死”仓促行事,他们面对亲人离世的表现往往是草率、无助、迷茫,这是中国人死亡观传承的一种失落。

中国的葬礼失去了很多哲学寓意,变成了教条化的流程,中国人往往对死亡产生畏惧,对葬礼服务者产生唾弃的情绪,像逃避的鸵鸟一样遗忘,听不见远方的哭声。

疫情改造人心和市场

今年清明节,云祭扫成为新的扫墓方式,因为一条抖音视频,纪念园的人流量堪比5A级景区。

一空网的流量也迎来高峰,百度收录量破亿,远高于同行。在此之前的6年,一空网的现金流几度吃紧,马雷一直在反思:用互联网改造殡葬行业,是不是做早了?

虽然平台流量不错,但主要依赖用户主动搜索。殡葬行业创业者需要与墓园、殡仪馆保持良好关系,才能更好地触达客户。

暴利,这是殡葬行业最为诟病的一点,互联网能将这个行业改造得更为透明吗?殡葬是养老的最后一环,中国殡葬协会预测,到2023年中国殡葬业将达到1万亿元,如此之大的市场因为价格不透明等原因产生暴利。

墓地价格就是殡葬行业暴利的缩影。上海以2200余家殡葬相关企业排名全国第一,这里的公墓价格之高让普通人咂舌,均价5万-10万/平方,高端墓地超过30万/平方。

墓地是马雷切入殡葬行业的第一环,现在一空网的墓地选购业务已经拓展了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成都、浙江、苏州等地,他的初衷就是要让墓地价格透明化。

但是,透明化也触动了黑色产业链的利益,马雷和一空网因此受到黑色势力的围剿。

数字遗产和善后险

“我又来看你了,最近心情很糟糕,家人生病,太难受了。”“希望下辈子您做个平凡安康的普通人。”李文亮医生的最后一篇微博下面,网友时时来云祭扫。“未来,缅怀一个人不一定非要去他的墓地,在这个人生前的社交账号进行在线祭奠也将成为一种新形式。”马雷认为。

如果某天突然离世,微信、支付宝、游戏账号可以继承吗?老龄化是我国今后多年的必然趋势,随着时间推移,新的善后方式开始被讨论,数字遗产和善后险就是最有希望成为新潮流的模式。《黑镜》里讲述了这样一幕,Martha因为无法走出男友Ash车祸身亡的悲痛,便用Ash遗留在电脑上的信息克隆出了一个“男友”,他会用Ash的语调跟Martha聊天,连开玩笑的方式都一模一样。

Eterni.me公司让《黑镜》中的“复活”一幕成为现实,通过社交平台上的聊天记录、电子邮件等数据“模仿”逝者的个性,在亲人与这个数字化身聊天时,就像过世的亲人又活过来了似的,把未了的话说完。

数字遗产,国内还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马雷正在着手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发“善后险”,在老人弥留之际保险生效,便于第一时间有序地操办身后事。“生是偶然,死是必然,”这是马雷最大的感悟,“逝者一无所求,只有生者营营不休,殡葬行业更多服务的是生者。”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