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江芬芬
一直隐匿于品牌方背后的代工厂、源头商,正被年轻人拉至前台,因为他们再也无法忍受中间商赚走差价了。
【资料图】
发现由代工厂出品的同款零食,仅是品牌零食售卖价格的一半,然后顺藤摸瓜找到代工厂,对于Z世代(指1995-2009年出生的人)这批互联网原住民来说,并非难事。年轻人疯狂“追逐”代工厂的后果就是,那些依靠贴牌加工模式崛起的企业,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
不让中间商赚差价
年轻人激情“开扒”代工厂
买性价比更高的代工厂自营产品,已是年轻人的新消费方式。
想吃某品牌的猪肉脯?南京姑娘张静只需要网络搜索“代工厂零食”,就能找到对应的加工厂。然后,在电商平台输入加工厂名字,相比原品牌便宜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的同款猪肉脯就会出现在眼前。在年轻人群体中,这已是“公开的秘密”。以张静找到的这家店铺而言,猪肉脯生产商来自江苏泰州靖江市,售卖的同款猪肉脯宝贝评价超过5000条,月销超过800单。
有买家留言,代工厂自营零食比大牌零食便宜了一半,“对比了下,保质期都是6个月,配料表差不多,被委托生产商都一样,食品许可证编号和具体生产地址也一样。软硬度差不多,说不定我吃的是同一只猪。如果不是特别挑剔,完全可以买便宜的代工厂产品替代。”
据了解,零食代工生产过程中会有不可避免的工艺和配方共享,虽然代工厂在生产自有品牌产品时会微调配方,不过,据多位美食博主测评,除了代工厂出品的包装略显朴素,来自知名品牌方与来自实力代工厂的同款零食,口感、品控上差异不大。
对于Z世代这批互联网原住民来说,为了不让中间商赚差价,找出大牌零食背后的代工厂、获得购买渠道并非难事。于是,年轻人乐此不疲地在各个平台,分享自己挖掘出来的宝藏同款零食,“扒扒那些知名零食背后的代工厂”“大牌零食代工厂合集”等内容在网络热传。
风光上市、直达商超,代工厂全面“转战”台前
事实上,不少零食代工厂早已主动从幕后“转战”台前,产业链上的力量天平正发生微妙的变化。
记者接触的沪上某零食企业内部人士直言,零食行业同质化比较严重,随着产品种类增多,多家零食巨头甚至会找上同一家代工厂。几家零食头部企业虽然在经营、定位上有所差异,但在市场份额上相互很难拉开距离,并没有对消费者实现明显的心智占领,价格仍然是消费者的首要选择标准。“相比其他消费品,零食的单价不算高,行业内部一直认为消费者对提价的敏感度不是很高,不少企业其实每年都会暗中提价1%-2%”。该人士透露。
然而,经过日积月累提价后,消费者终会发现“零食已经变贵”,寻找“平替”自然是水到渠成。相比曾经风行一时的临期食品、“边角料食品”,从安全性、品质方面考虑,年轻人将“零食自由”寄托于大型代工厂似乎也更为稳妥。
艾媒咨询首席分析师张毅对记者表示,当资金、实力积累到一定程度,代工厂陆续走向市场前端,已经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这个现象不仅仅存在于零食企业,其他行业也是如此。
记者发现,目前不少常见的代工厂店铺粉丝数已经在10万量级,不仅深受消费者青睐,商超渠道也找上门来。一家代工企业负责人称,“一些传统超市已经绕过经销商直接跟我们联系,只要是有创新的、有产品力的产品,他们愿意提供最好、足够的资源跟厂家直接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有零食代工厂已经风光登陆资本市场,颇得知名投资机构青睐。
代工模式面临冲击,“零食搬运工”路在何方
“平替”浪潮兴起,这对于长期依赖“代工+贴牌”模式发展,却缺乏自主研发、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来说无疑充满危机。从去年开始,A股多家零食企业遭遇业绩下滑、股价坠落、资本减持等多重困境。
据了解,此前不少企业主要从事互联网零食品牌的运营、宣传以及授权产品的分销,而将生产这个最关键的环节外包,即委托加工。委托加工本身是一个中性行为,休闲零食品牌旗下动辄几十上百个产品,如果全部自己生产,无疑会大大加重固定资产压力。一些零食巨头便把这一模式运用到极致,对外声称“我们不生产零食,我们只是零食的搬运工”。
但是,正如张毅指出,任何企业要想规模做大、持续发展,一定要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在产品研发投入方面需要不遗余力。不少网红零食品牌将更多的精力花在品牌塑造和包装上,产品方面依靠代工、贴牌模式,其实这并不足以形成强大的竞争力。
目前来看,一些大牌零食企业也在积极出招,试图扯下“偏贵”的标签。多家零食企业借助社交电商渠道带货,加上动辄满减打折等优惠活动,不少消费者惊叹,“多款品牌零食价格已低于代工厂零食。”张静也反映,家门口的零食连锁店每天都在社区群里发送特惠信息,并且推出外卖活动。
此外,有公司也在考虑调整产品结构,或者推出一个副品牌,专门销售价格相对较低的产品。
但是,业内人士并不乐观,毕竟当各家都拿着相似的产品、采用相同的方式吆喝,即便价格打至相对偏低,这种低价策略带来的流量转化率、复购率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最终,整个行业的竞争还是要回到拥有完整、可控的产业链上。
(文章来源:金陵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