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坝光国际酒店,行李安检系统、电梯净化消毒设备、智能视频语音流调系统、健康状态监测系统……各类硬核技术展现了无接触科技防疫的独特优势。消毒机器人、送餐机器人、垃圾回收机器人、环境空气病原微生物监测机器人也齐齐上阵,代替传统人力提供全场景防疫功能。

这是深圳充分聚集各方科创资源,多举措、多角度推动科技赋能防疫抗疫的一次实践。

在这场与病毒“较劲”的科技战中,深圳加快构建从源头到末端的常态化疫情防控科技创新体系,加强科研攻关和成果产业化,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深圳力量”“深圳智慧”。

制度先行激发创新活力

作为全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深圳市科创委在科技抗疫中发挥了科技中枢作用。通过设立“科技抗疫专项”,在全国率先发布“悬赏制”应急攻关工作方案,灵活实施“赛马制”竞争、“揭榜制”奖励、“里程碑式”资助等支撑机制,迅速组织优势力量协同开展科研攻关。

制度上的先行先试,大大激发了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其中,深圳湾实验室、深圳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康泰生物、迈瑞医疗、华大基因等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在抗疫中发挥了战略科技力量的引领支撑作用。

1月20日,记者从深圳市科创委获悉,通过重点聚焦药物、疫苗、检测、装备等领域,深圳布局5批共76项科技抗疫项目,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其中,药物方面,1款抗体药物和1款口服小分子药物获国家应急项目支持,南科大口服小分子化学药、深圳湾实验室重组蛋白药物及天然药物、翰宇药业鼻喷多肽药物等多个临床前研发项目正稳步推进;疫苗方面,港大深圳医院新冠DNA疫苗在香港获批临床试验,康泰生物联合国内优势力量研发疫苗生产关键原材料基本实现国产替代;医疗装备方面,迈瑞医疗已完成院用重症智能化呼吸机的关键零部件音圈电机(第一版)的研制和批量应用。

目前,在应对奥密克戎变异株过程中,华大智造的试剂盒搭配DNB测序和分析系统可有效监测从阿尔法到奥密克戎变异株。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与康泰生物开展科研联动,已成功分离奥密克戎变异株,将推进针对变异株的广谱新冠疫苗和药物的相关研究。

科技赋能加速成果产业化

最终战胜疫情,关键要靠科技。在构建从预防检测-隔离观察-治疗攻关的全链条防疫线过程中,深圳发挥数据信息、生物技术、智能制造等领域的产业优势,多举措、多角度推动科技赋能。

依托人脸识别、AI测温、历史轨迹分析、关系图谱分析等AI技术能力,深企构建起城市级疫情态势AI预测模型。深企研制的智能外呼产品、流调记录仪、视频监控产品,大幅提高流调效率。“黄田田”义警机器人、“欢乐消”消毒机器人、“夸父”无人配送车等,成为防疫战线上的科技雄兵。

去年10月21日在北京展览馆开幕的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上,多项来自深圳的科技抗疫成果已实现产业应用。

其中,华大基因的高通量核酸检测“火眼”实验室覆盖全球30余个国家或地区,总检测日通量超30万例,新冠检测产品覆盖19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广核金沃的电子束灭活新冠病毒技术已在深圳海关开展进口冷链货物的包装消杀应用示范;深圳市科创委新冠疫情悬赏项目设置了“体外膜肺氧合(ECMO)关键技术的研发”课题,分别由汉诺医疗及核心医疗以“赛马资助方式”开展科研攻关。

集中隔离酒店是疫情防控中除隔离病房、病毒实验室外,风险最高的场所。深圳市科创委充分调研科技抗疫产品情况,以坝光国际酒店为试点,深入打造隔离酒店科技防疫的“深圳样板”。

据统计,在推动坝光国际酒店运营智能化、信息化、科技化改造过程中,运用了一码通系统、视频智能分析、水性自消杀成膜剂材料、毫米雷达波(防跌倒、生命监测)等15大类科技产品和系统,最大化降低因人员接触导致的感染风险。

科研进展彰显本土科创力量

各种蕴藏“深圳智慧”的新技术、新产品,正有力支撑全国、全球疫情防控。

去年12月,由《英国医学杂志》倡议,中科院深理工领衔10家单位,国际国内专家共同参与的“中国抗击新冠疫情的策略与经验”专辑正式发表,向世界分享了抗击疫情及应对未来新发传染病的中国策略。这项工作当选2021年度中国十大医学科技新闻之首。

同月8日,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与清华大学、腾盛博药合作研发的新冠单克隆中和抗体“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获中国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上市批准,标志着我国拥有了首个全自主研发的抗新冠病毒特效药。

康泰生物自主研发的新冠灭活疫苗是广东省首个获批紧急上市的新冠疫苗,合作引进的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已向印度尼西亚出口超过3000万剂。

目前,深圳已有6款新冠病毒检测试剂产品获证上市,数量居全国前列,试剂盒累计出口多个国家和地区超6000万人份;迈瑞医疗为全球提供的呼吸机、监护仪、输注泵、麻醉机、除颤仪等医疗设备近50万台;深圳理邦驰援全国各地的肺炎救治定点医院和发热门诊医疗机构,紧急输送了心电监护、指式血氧仪、血气分析仪、心电图机、超声诊断系统等医疗产品4万余件……

一串串数字背后,彰显深圳科技创新的力量。

(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王海荣)

推荐内容